本帖最后由 神者归来 于 2013-6-24 22:15 编辑
人文高沙 光辉灿烂 ----------《高沙古镇》解说词草稿 这是一方山川秀丽、激情奔放的热土;这是一座人文璀灿、文明和谐的文化名镇。这就是闻名遐迩于湘楚大地的“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高沙。
汪汪一河蓼水,从雪峰山腹部淌出,从历史深处流来,涌动在资江上游,守望着这座历史文化名镇的繁荣兴衰。高沙,自秦汉人文肇始,唐代称之为市,立埠已一千三百多年。五里长街,烟景繁华,享有“小南京”的美誉。
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湘黔古道,与蓼水河水运,成就了高沙古镇的熙攘繁华。昔日的湘黔要津,与历代文人咏唱的高沙八景一道,铭记的,是高沙古镇人文曾经的美丽与光辉。
始建于清光绪四年的云峰塔,塔身八方五层,塔高17米。塔顶的青松常有鸟儿栖居,飞檐翘角上系着铁顶铜铃,每当清风徐起,铜铃清音远闻。塔内的彩绘,描述着一个个古老的高沙故事;“万道银波寒射塔,宛如金剑吐珠光”,满墙的诗歌,刻录着一轮轮悠远的沧桑。
观澜书院,这座邵阳市唯一保存完整门额的古书院,绵延起高沙古镇的千秋文脉。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由例贡生袁敏偕同里乡人捐资倡建。书院坐东朝西,前后四进,占地面积3648平方米。书院门额的楹联“千重山势撑文笔;一派川流见道心”苍劲遒茂。其所存的建筑及碑刻,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时光回溯至1905年,当年,南元举人李钟奇放弃了高官厚禄,与留日归来的名士袁朴一起倡办了蓼湄中学。民国期间,刘永济曾为学校题写匾额,北洋政府教育部要员刘百昭曾在此任教。抗战期间,全国各地的流亡学子在此囊萤立雪、寒窗苦读,一度被誉为“人才渊薮”,其声誉曾与省城长沙的岳云、雅礼中学齐名。教育家刘寿祺、著名作家谢璞、航天专家叶发宗等均在此就读,他们为高沙人文,明灯高柱、薪火留传。
荟萃了中国孝文化之经典与精髓的曾八支祠,为湖南省首家民办博物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七年,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规模宏大,风格独特。馆内分设有石刻艺术馆、民俗风情馆、中国孝文化博物馆等等。1938年秋,黄埔军校战时分校高沙总队设于此;曾国藩及其儿孙三代均在此挥毫染翰;海内名流曾宪梓先生,几番为曾八支祠题联题额;承载孝文化之厚重历史的曾子雕像在这里被唯一保存。
高沙古商城,是高沙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在1.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古街道18条,古巷弄20条,老店铺1656间。当年,湘西南的稻谷、茶叶、木材、特产等均在此交易和中转,古商城内商贾云集、蓼水河中樯桅如林。据《湖南省志》载:高沙素称“米镇”。“长桥平贴水,密屋直排沙。肆列人居货,帘招酒办家。”清代武冈知州彭开佑一首《宿高沙市》,道出了高沙古商城当年人烟稠密、市井繁华的盛景。
1945年,蜚名中外的“湘西会战”打响了,日寇穷途末路,放火焚烧洄澜风雨桥和高沙古商城;高沙作为“湘西会战”最后一仗的战场之一,被永远地载入了中华史册。
世事沧桑,甲子轮回。今天的高沙,正好处于“张家界—凤凰—崀山—桂林”这一黄金旅游通道的节点,沪昆高速和洞新高速穿境而过。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逾百年历史的高沙镇商会扛起了文化旅游发展的大旗,商会会长陈立新率领一批有识之士,以“闻鸡起舞,只争朝夕”的使命和担当,自筹资金,复修洄澜桥风雨桥,建设沿河风光带,抢救修缮上湘公馆、乾元宫、十八茅湾等高沙古商城内一大批文化遗存,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齐头并进。
昔日的“小南京”,正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走向复兴,正在朝着“武陵山片区第一名镇”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美丽灿烂的高沙古镇等着您!足智多情的十四万高沙人民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