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学生作文记录高沙龙舟赛盛况
民国乙丑,五月端阳。余与友数人携手同游,行至高沙江边。见水面浮龙舟数十,傍观者数千人,每舟载人数十,手持木桨,江中竞渡。鼓声鼕鼕,争先恐后。胜者喜炮连连,旗插船头,风飘洋洋。友问余曰:“此龙舟竞渡,其故何也?”
余曰:“昔楚三闾大夫屈原见放,行吟泽畔,有《离骚》之作。抱忿投于汨罗而死,楚人足怜之,争相祭祀。屈原托梦楚人云‘有水族鬼怪作祟,不能得享’。于是造鹢首于舟头,击鼓以逐鬼怪,更为黍粽祭祀,以吊屈原之忠魂,相沿遂成故例,年年如是。”至友闻余言而叹曰:“忠义之是系人怀恩,若是其珍且久耶!若夫游人骚雅之与,概不可胜数。”
未几,夕阳在山,初月东升,同归校中,爰拈笔记之。
百年前学生作文记录高沙龙舟赛盛况
本文作者曾庆源,原高沙镇蓼滨乡人(现高沙镇马安石堰村),作此文时作者15岁,就读于高沙徐氏宗祠私塾(现高沙镇龙山完小)。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入伍后改名“曾光”,为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生,官至国军某辎重营营长,参加过激烈的雪峰山会战,抗战胜利后在江苏泰州九里沟接受日军投降,1949年解放后回乡务农,1960年病逝于老家。
本文记载了作者在民国乙丑年(1925年)观看高沙龙舟赛的景况,又由景探源,写了端午龙舟赛的源起,并借友人之口发微,点明端午龙舟赛的“忠义”主题。使我们得以略窥当时高沙的繁盛以及端午节龙舟赛的规模,对研究地方民俗史有重要补益。
按作者当时的年龄,学历大约只相当于今天的初中,但作者行文老到,用词精准,又书法遒劲,笔墨精妙,超越了当今大学毕业生的一般水平。这种差距固然有时代的原因,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值得今天的教育者、家长乃至社会共同思考。(孙合涛 曾辰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