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沙网

导航上方广告
搜索
老树红叶 高级会员
便民服务

0739-2969798

电话服务热线时间:9:00 - 17:00

关注我们

微信

©  老树红叶  高级会员  /   2014-05-07 22:58  /   0 人收藏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笔者参加《高沙镇志》的编修,接触、访问了许多老人,对高沙八景做了比较细致的调研,写了篇《高沙八景的传说》,请网友指教。
  高沙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流传着众多的奇闻轶事。今录其中一部分,供读者鉴赏,从中体会高沙文化之趣。


  高沙八景的传说
  马岭廻云
  马岭,即马王岭,在高沙南3公里许的石湾村。海拔386米,山上苍松翠柏,隐隐现出红墙青瓦的寺庙,是离高沙镇市区最近、相对较高的山岭。

  传说,早在秦时,有一个名叫马王的,为了避战乱,来到高沙,见一座山岭,郁郁葱葱,景色优美,于是在山下定居下来,每天以砍樵为生。一天,马王去山上砍柴,只见山岭突兀的石岩上。两位银发老者,席地而坐,在石岩上弈棋。马王顺手将挑柴的扦担插在石缝中,在一旁观看两位老者下棋。

  时至中午,马王见两位老人口渴,连忙跑到山下泉边,给两位老人舀来一竹筒泉水,送给老人解渴。一位老者从兜中掏出一捧枣子,放于石上,一边下棋,一边吃枣子。这时,马王突然觉得肚中饥饿,一位老者顺手给马王一棵枣子,马王接过枣子,两口就吃得精光,见老者吃过的枣核上还有残留的枣肉,即捡来吃掉。吃完枣子,突然觉得精神焕发,浑身力气倍增。眼见天色已近黄昏,两位老者,向马王微微一笑,说了句“普爱苍生”,飘然而去。

  马王这才意识到,今天还没有砍柴,眼见天色已黑,匆忙赶回村去。回到村里,所见到的人,马王都不认识;村里的人也都不认识他。马王只好说出村里几个经常在一起的人名字,打听他们的情况,并说了今天上山的经过。只见村里人大为惊奇,因为马王说的几个名字,正是他们的爷爷、太爷爷,且已去世多年。真是“山中方半日,世上几十年。”村里人把他当做神仙,热情的准备招待他。突然一阵清风吹来,马王随着清风飘然飞向山岭、霎时不见踪影。只见山岭祥云缭绕。

  第二天村里人来到山上,只见巨石上棋盘赫然在目。一根杉木扦担插在石缝之中,摇得动,却拔不出。

  一天,村里几个孩子突患急病,请了几位郎中(医生)治疗,不见好转。那天晚上,有人梦见马王。马王告诉他,插在石缝之中的扦担可以治病,第二天,生病孩子们的父亲来到山上,从插在石缝中的扦担上、削下一块杉木皮,煎水给孩子们喝下,孩子的病很快就好了。

  从此,人们就把马王叫做马王仙人,并在棋盘石边修建了一座寺庙,敬奉马王仙人,叫做“仙人寺”,至今香火旺盛。

  马王岭还有一个景点,叫做“将军石”。传说在唐代,安禄山造反,地方军阀割据,为了抢夺地盘,经常互相攻击,战祸不断,老百姓苦于兵灾,幸亏朝廷派来军队与叛军作战。不幸朝廷的将士人生地不熟,被困在马王岭,部队转移时,几名军士受伤无法随行,只好留在山上坚守。这时叛军冲向山头,突然雾气弥漫,对面不见人影,待雾气消散时,受伤的军士早已不见踪影,只见山上几尊巨石排列,远远望去,就像几位威武的将军屹立山上。一阵狂风夹着石头向叛军卷来,叛军一见,吓得抱头鼠窜。传说八位军士早已被马王仙人救走,而他们留下的盔甲化成了巨石。从此,人们把这八块巨石叫做“将军石”。

  马王岭下有一条连水溪,从武冈县湾头镇流经半山,再经马王岭山脚,宛然曲折,汇入蓼水河。溪底是黑褐色的岩石。岩石上留有清晰的马蹄印迹。据说是当年马王仙人骑马从此经过时留下的。后来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名叫“仙人桥”,至今石拱桥和修桥石刻碑仍在,只是字迹已无法辨认。

  千百年来,人们发现,只要马王岭山顶起了云雾,半天之内即会下雨。如果久旱无雨,人们成群结队,到仙人寺,向马王仙人祷告求雨,马王仙人就会在山顶布云降雨,据说还非常灵验呢。

  石祖悬灯
  从高沙镇市区溯蓼水而上,约4公里的木山村,有一个地方,名叫龙头石。它夹在蓼水河与烘溪交汇处。龙头石山势陡峭,绵延起伏,像一条巨龙盘旋在蓼水之滨,龙头石就像巨龙的龙头。

  龙头石怪石林立,龙头石景点最多,传说也最多。其主峰像一尊天神,屹立于蓼水河畔。巨大的神像下,更有许多怪石, 有每天早晨出现一升米供船夫吃的“碓哐石”,有每天冒出几枚铜钱供船夫零用的“肚兜石”,有用木棒敲击发出“嘡嘡”声的“铜锣石”,还有辗子石、风车石迎面而立,还有悬于蓼水的“团鱼石”,由于历史的变迁等种种原因,有些景观已经消失,近期,又发现了葫芦桥景观。走近这些怪石,就像走进一座古代的碾米作坊。龙头石山脚下的烘溪,横卧着水南桥。

  明代万历丁未年(1607),著名学者车大任(明万历八年庚辰科进士,任浙江布政使)写了一篇《高沙市佑圣碑记》,记载了一则故事。每当月圆的晚上,龙头石上的巨石神像,总会发出光芒,若隐若现,远远看去,像天神在山上悬挂着一盏盏明灯。这一景致,就叫做“石祖悬灯”。对这些现象,按当时的科学水平,确实难以解释,都认为是菩萨显灵,既感稀奇,有很害怕。当地的老者说:“这是北方的神——真武祖师显灵。可是却立在高沙的南方。应该在北方建一座寺庙,敬奉真武祖师,以求保佑高沙一方平安,使之风调雨顺。”于是高沙的民众,出钱出力,在高沙镇北修建了一座“真武殿”,并雕塑了真武祖师金身像;每逢初一、十五或农历三月初三真武祖师寿诞,真武殿里晨钟暮鼓,许多百姓虔诚礼拜;更是香烟缭绕,梵歌不断。

  那时高沙的蓼水河还没有一座可供行人过河的桥,人们过河全靠摆渡,一逢蓼水河涨水,无法摆渡,人们就没有一点办法过河。人们虽然也修过几次桥,不是被洪水冲垮,就是被火烧毁。接着又在真武庙前修了一座桥。说来也怪,自从建起“真武庙”以后,这座桥就平安多了。于是,大家有出钱出力,修起一座十一墩的风雨桥,并在桥的中央安放了真武祖师塑像,桥名就叫“真武桥”,老百姓叫它“祖师桥”。

  也许这个故事有点像《天方夜谭》,按照今天的科学解释,月圆之夜,龙头石上的“石祖”发出的光芒,是蓼水被月光照亮,正好反射到“石祖”身上所形成的,而肖“石祖”的岩石中含有发光物质,被月光和蓼水河所反射的光所照,本身也会发光。“石祖”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也会发光,但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微乎其微,就像太阳照射下的一盏油灯,不会引起人们注意。当时的人们不能理解光的反射原理,于是就认为石祖悬灯是菩萨显灵了。

  龙头石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
  当年在蓼水河有个船夫,在龙头渡摆渡为生。晚上就在渡口边亭子里休息。一天天刚亮,见一位老人要过渡,他急忙跑去扶老人上船,过河以后,老人说:“我刚才遗漏了一些东西,放在碓哐石和肚兜石内,你去帮我拿来。”船夫立即将船划回龙头石,只见石碓里有一升白米,肚兜石里有几枚铜钱。船夫急忙把米和钱用衣服兜好,送给老人。这才发现老人不见了,大声呼唤,也不见应。只好代他保管着。第二天早晨,上岸一看,石碓里又有一升米,肚兜石里有几枚铜钱。船夫这才想起,这位老人一定是个仙神,见他摆渡辛苦,前来帮他的。从这以后,每天都有一升米、几枚铜钱。船夫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后来这件事被一个贪心的人知道了,就拿着凿子、锤子想吧石碓哐凿大,以为出米更多,凿子向碓哐凿去,谁知惹恼了神仙,碓哐从中裂开,从此石碓中再也不出米了,肚兜石也不再有铜钱了。

   石井浮香
   沿高沙太平桥往下走一里,有一条小溪流入蓼水,因为它发源于麻山村 ,由麻山、南水、社山的四十八口井溢出的泉水汇集成溪,因而取名叫麻山溪,蜿蜒曲折,经南水、社山、木山等村,在这里流入蓼水河。

  麻山溪上有一座风雨桥,是一位姓杨的老人捐款倡修的,人们就叫它“杨公桥”。 是高沙往绥宁、花园、武冈的必经之路。哪位杨姓老人,非常谦虚,把“杨公桥”改名为“凝香桥”。清代作者    写有《凝香桥记》,记录了修桥的事。小溪的两岸长满各种参天大树,开满各种野花,香气扑鼻。桥边花丛下的石缝里冒出一股清澈的泉水,清凉而又甘甜,行人在桥上歇息,都要喝几口泉水解渴,成为高沙一道风景。一位文人路过此地,题词“石井浮香”;于是“石井浮香”成了高沙八景之一。人们又把“凝香桥”改成“浮香桥”。

  离桥不足百米,有一块巨石,形似一位慈祥的母亲,一些孩子喜欢爬上去玩。一次,一个才七岁的小孩,突患急病,在送往高沙街上找郎中看病时,路过浮香桥,孩子高喊“口干”。一位中年妇女,从石井中舀来一勺泉水,给小孩喝下,奇迹出现了,小孩的病不治而愈,且欢蹦乱跳,跑到那块大石头边,扑入“石头娘娘”怀里撒欢,而那位舀水的妇女却不见了踪影。于是人们都说是石头娘娘显灵,赐给仙水,救了孩子一命。后来那个孩子的父母带头捐款,给石头娘娘修了一座房屋,“石头娘娘”正好位于房屋的中央,房屋兼做凉亭,取名“石像亭”。哪家的孩子生病或命中带有灾难,都会去拜“石头亲娘”,以保平安。可惜这座亭子于上世纪被拆毁,石头娘娘也被当做“四旧”、“封建迷信”砸掉 。自此,石井也被泥沙淤塞,小溪两岸的树木花草日渐凋零。“石井浮香”也就成了人们的一种遥远的记忆 。

  沙潭跃鲤
  高沙八景中的“沙潭跃鲤”,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南泥的半山,一说是高沙太平桥下一里的贺家洲旁蓼水河的“沙滩”。孰是孰非,尚无定论。但“沙潭跃鲤”等故事,却一直流传。

  古时候,有一位刘姓老者,以务农为业,家住高沙市郊,为人好善乐施,许多家境困难的,或孤儿老残者,总是尽力帮助。因而深得人们好评,尊称他为“员外”。

  这年夏天,一连几天倾盆暴雨,引起山洪暴发,许多房屋被洪水冲走,人们流离失所。“员外”腾出房子,拿出家中的粮食、衣物救济灾民。突然,一股更大的洪水向南泥的山岭冲来,将山岭冲去半边,形成一个深潭。从此,这个地方就叫做半山(今高沙镇半山村)。

  洪水消退以后,“员外”又尽力帮乡亲恢复家园,恢复生产。一天,员外来到被洪水冲垮的半山脚下,看见新形成的深潭中有鲤鱼跳跃,银光闪闪,非常好看,只见几条鲤鱼跃上岸来,落在员外脚边。员外捡起鲤鱼,放回潭中。邻近的村民见潭中鲤鱼跳跃,拿来网、罾等捕鱼工具,忙乎了半天,却一条鱼也没捞着。员外一来,鲤鱼又飞跃到他的脚下。当地人都说:深潭的鱼是员外养的,别人都抓不到。这件怪事越传越远,高沙的人都知道了。都去半山看这一奇特的景象,一位文人,就在石岩上题写了“沙潭跃鲤”四个大字。成为高沙八景之一。

  洪滩浴鶐
  蓼水从太平桥下流出两里,左边是高沙市镇、右面有一冲积平地,名叫塘前湾,四面环水。塘前湾西端有个沙滩,名叫金沙滩,也叫洪滩。这段河流,水不太深,流速较快,只见波光粼粼。河岸上古树参天,灌木丛丛,栖息着许多鸟。其中有一种专在蓼水河中捕食小鱼虾的小鸟,长着翠绿的羽毛,在河面飞来飞去,时而钻入水中,时而飞向树丛,站在枝头整理羽毛。这一美景就叫“洪滩浴鶐”。

  鶐,鸟名。网上查得:
拼音:
shù
注音:
ㄕㄨ
部首:
鳥部
笔画:
19
郑码:
fswr
四角号码:
37327
笔顺编号:
1234445432511154444

  基本字义    鶐       shù    翠鸟。

  据《新华字典》的解释是:“翠鸟,鸟名,又叫鱼狗,羽毛青绿色,尾短,捕食小鱼”。高沙人把它叫“鱼狗鸟子”。

  但有些资料写成“洪滩浴涑鸟”(后两字合为一字),经查,字典无(涑鸟)字 ,网上查也无此字 。笔者向中国科学院鸟类研究专家请教,亦无此鸟名。

  看来,应当是笔误,将鶐字误写成(涑鸟 )字。         

  还有一些版本写成“洪滩浴鸫”据查:

  鸫:dong  鸟名。 种类很多,羽毛多淡褐色或黑色,叫得很好听,食昆虫,是益鸟。

  这种鸟不能捕食鱼虾,就不会去嬉水了。因而“洪滩浴鸫”也不成立。

  还有一种版本,不叫“洪滩浴鸫”、 “洪滩浴涑鸟”、 “洪滩浴鶐”,而叫“浴鸦过江”。各种说法不一,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读者自己取舍罢了。

  莲寺禁钟
  高沙西方向一里地(现开发区)有一座寺庙,叫做莲花寺,供奉观音菩萨,与镇东的紫竹林庵遥相对应。

  莲花寺后有小丘,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前有池塘,种有莲藕。每当夏季,莲花盛开清香扑鼻,荷叶上的水珠,似颗颗珍珠在碧绿的叶面上格外晶莹。寺中正殿,观音菩萨满脸慈祥,持甘露瓶,执杨柳枝,将甘露洒向人间。正殿两侧建有钟鼓楼,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钟楼紧闭,僧众和香客都不能入内,且每天只敲鼓,从不撞钟。莲花寺外只能听到“暮鼓”,难以听到晨钟。
是什么原因,莲花寺只有暮鼓而无晨钟呢?

  据说很多年前的冬天,莲花寺响起钟声,与此同时,高沙市镇燃起了熊熊大火,一场火灾降临高沙,毁去民房无数。第二天再响起钟声,高沙又一次出现火灾。如此几次,非常巧合。于是人们就说莲花寺的钟声能引发火灾,故而不准莲花寺撞钟,成为铁定的规矩。寺院就把钟楼封闭,不准任何人进入钟楼,这就是莲寺禁钟的来历。

  廻澜涌月
  廻澜桥,原名真武桥,俗称祖师桥。是高沙最古老的桥之一,始建于明代,多次毁于水、火、兵燹之灾,多次重建。

  1945年5月11日,日军第一一六师团第一零九联队500余人侵占高沙,将高沙店铺房屋全部烧毁,祖师桥亦被烧毁,只剩下11个石墩。只能架浮桥连接蓼水两岸。1947年高沙人民在战后重建家园,经济都非常困难,但社会各界倡议复修祖师桥,纷纷捐钱、献工、献料。1949年,修建竹武公路,将太平桥的木质风雨桥亭拆除,改为公路桥。将原太平桥桥亭移至祖师桥,恢复了昔日的气象。时任湖南省省主席的程潜题名“廻澜桥”。

  每当玉兔东升,廻澜桥景致更加优美,天上一轮明月,蓼水河里也涌动着月影,微风一起,水中的月影随波晃荡,一动一静,交相映辉,如同天上瑶池落入人间,令人心旷神怡。人们把这一美景称为“廻澜涌月”。

  沧浪击磬
  从廻澜桥而下约三里许 ,有一座古寺庙,名钟沧寺,坐落于蓼水北岸。对岸是高沙有名的鱼梁洲。寺前就是古驿道——湘黔古驿道的小西线,是高沙去黄桥、隆回、邵阳的主要官道。

  寺前青石码头边,停靠着一艘渡船,清清的蓼水河,在微风吹拂下,拍打着岸上的岩石,发出叮咚的响声,与钟沧寺里击磬声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水声、哪是磬声。正如钟沧寺大殿的一副楹联所描写的:
  钟磬有声云外冷;
  沧澜无意月中寒。
  人们把这一景观称为“沧浪击磬”。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沙发
米老鼠  版主   2014-5-8 08:17:27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长见识了,以前零零碎碎地听说过这些典故,这一次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潇水水  高级会员   2014-5-8 09:21:18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LZ真的是好见识
目前最详细的八景资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蓼水欢歌  管理员   2014-5-8 19:50:53
期待在每个景点都树立石碑,附上以上的历史渊源,凸显高沙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推介高沙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蓼水欢歌  管理员   2014-5-8 20:57:45
再说一声,辛苦了,高沙最可爱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蓼水欢歌  管理员   2014-5-8 21:09:21
越发觉得过去老协编的一些书是一鳞半爪,而《镇志》的修编对于高沙的意义堪比当年乾隆皇帝编制《四库全书》,是高沙文化史上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它在很关键的时刻最系统地整理了高沙的文献历史资料。就这点而言所有参与资料搜集文献编撰活动赞助的人民都应该永垂高沙文化史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袁安强  论坛元老   2014-5-11 09:05:01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有那么一群人,做了那么一些事,许久许久年以后,仿佛就在昨天,人们沥沥在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laoxie234  金牌会员   2014-5-17 20:57:29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是的,期待在每个景点都树立石碑,修造风雨亭,附上以上的历史渊源,凸显高沙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推介高沙文化!本人84年在南泥中学上初中时,我有上过”马王两“,首次修建南球场冻水泥在半山河里挑过河沙,在”龙头下“坐过渡船,确有这些传说...只是现在的童鞋们没有几个知道的了....希望能传承下去...谢谢高沙的老先生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免责声明:湖南高沙网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向涛律师

湘公网安备 43052502000012号

Copyright © 2013-2020 湖南高沙网 hngaosha.com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2 22:51 , Processed in 0.261998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可信网站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湖南辟谣平台 湖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我的设置 发布资讯 主论坛 手机版 微信登陆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