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9:35 编辑
从高沙向东北直通石江、邵阳五里路的古径大道旁边有口远近闻名的古井和一座古式凉亭。这里山青水秀,花香鸟语,泉水潺潺,风光十分优美。相传,在很久以前,从井底冒出一把木浆,上书“杨扒记”,下书“四川”。当地人就以此取名为“扬扒井”,这里的村落也叫“杨扒井”。 古井占地面积大约60平方米,圆形,井坑上一棵古柳似一把遮天大伞,笼罩井面。千百万年来,井里日日夜夜永不停息地冒出碗口大的水柱来。井里清澈见底。冬天井面热雾腾腾,泉水温热暖人;夏天,泉水冷冽冰凉,清爽舒服。凡路过这里的远近行人,都驻足停歇,乘凉喝水。喝足后便仰天赞道:好水,好水!久久不愿离开。古井还能预报气象,若久晴无雨,在气候变化的前一天,那清澈见底的水在光线的照射下,有点呈微红色,只要出现这种情况,肯定会有大雨来临。这口井不仅无私地滋润着人民的心田,还灌溉了周围万来亩良田,养活了这块土地上的千家万户,是高沙人人皆知、远近闻名的古井。 清朝道光25年(1846年)为方便川流不息的过往人员,好心的人捐款在古井旁边的要道上修建了一座四扇三间的古式凉亭,亭长12米,宽5米,两边各设置三块长4米、宽0.3米的懒板登,两边上端粉有石灰的竹壁上,稀疏作了几幅画。桁梁上写着:清泉亭建于道光25年,亭子旁边立了一大一小两块石碑,大碑刻的是“清泉亭”三个大字,小碑刻着捐款名单。 以前亭子里热闹非凡,一年四季都有卖酒、肉、豆腐、凉粉、燥花生等食品的商户人。尤其是夏天,停内拥挤不通,连井坑上也坐满了人,有的饮酒聊天,有的乘凉打盹,还有的下棋打牌,不时地又喝起这名不虚传的清泉水来。 1934年红军经过此地,住在井边的院子里(红军队长曾与当时只有8岁的曾昭宏同睡一床),在亭子的柱子上贴了两张打倒土豪劣绅的标语。1949年人民的解放军也驻在杨扒井。他们无不赞扬古井的甜美和清泉亭的快活。 80年代初,由于凉亭长期失修,一天晚上,天起祸云,一阵龙卷风把亭子刮倒了,当地群众速报上级政府,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立即批放几个方米木材,指示当时的杨井大队重建凉亭,可是他们移甲作乙,隐瞒上级,把木材和原有倒塌的木柱,桁条、懒板凳等一起运走修建了大队园艺场,这座古迹凉亭从此没了,现只剩下两块石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