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20:28 编辑
本报记者 刘银艳 秦慧英 通讯员 吕运涛 李锋 邓小君 今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省政府出台1号文件,决定在5年内,由省政府整合资金81亿元,滚动扶持27个特色县域经济强县。这也是大家常说的“5个3工程”: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集中扶持3个重点县市区,对每个重点县市区扶持3年,支持不低于3亿元,扶持政策暂定实施3轮。 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发展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壮大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是湖南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必由之路。湖南培育特色产业的优势在哪?省政府的专项扶持又能带来什么样的倍增效应。
特色产业的“肉”,“埋在饭里吃了” 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评选中,长沙县首次排名第15位,连续5年捧得“中部第一县”桂冠。因为实力较强,长沙县改善民生的步伐也越来越快,率先在农民集中居住区试点“免费看电视工程”,率先全省实现了新农合与城镇医保并轨运行,连续3年向全县贫困家庭发放1000万元过年红包等。近5年来,长沙县用于民生的总投入达到181.8亿元。 这让别的县域,怎一个羡慕了得! “长沙县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好?一句话,就是‘靠山吃山’,‘靠’的是长沙市这座‘山’,‘吃’的是工程机械和汽车工业的特色产业转移。”省委农村工作部县域经济与农村开发处处长董成森告诉记者,长沙县的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等三大产业,去年完成产值1175亿元。 只不过,对于长沙县,许多人另眼相待:长沙县靠的是紧邻长沙市的区位优势,想走这样的特色产业之路,没法学。 但董成森不这么认为,他说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的优势,没有区位优势,就有资源优势,没有资源优势,就有贸易优势,什么优势都没有,还可以培植优势。 董成森刚刚完成一份调研报告,《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综合评价及其协调发展对策》,里面对湖南的资源与特色产业如数家珍。他说湖南是资源大省,有很多特色资源在全国很有地位,只可惜这样的资源优势,并没能很好地转化成产业优势,或者说转化的程度还很不够,没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湖南有两样在全国独享盛誉的农产品-湘莲与茯苓。湘潭县被称为“中国湘莲之乡”,全县每年湘莲种植面积约5-6万亩,有中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市场,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莲子约2.5万吨左右,占全国莲子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二;靖州全县种植茯苓2万余亩,干、鲜茯苓年交易量达6万多吨,占全国的65%,外贸出口量占全国的70%。但总体上看,这两样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果销售和初级加工上,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产业链,造成肥水外流。譬如纵观全国各地超市销售的小包装湘莲,大部分是外地商家的产品,仅有小部分产品出自湘潭湘莲企业。 我省有不少矿产资源大县,至今也没有在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业链上“大有建树”,走的还是原材料经济发展之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滥挖滥采、采富弃贫现象十分普遍,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 董成森认为,依托特色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点,关键要看怎么“吃”,如果只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原材料开采阶段,那就是浪费,“肉埋在饭里吃了,没有吃出味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