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沙网

导航上方广告
搜索
2013年05月10日07:16  环球时报
刘玉珠  前不久,回家乡看到城市大了许多,环境优美了许多,人的精神面貌也爽了许多。农村在进步,尤其是以乡镇为中心的小城镇,新的三四层小楼随处可见,路也由过去的土路变成水泥路。但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老人儿童居多,活力不够。垃圾遍地,可见公共卫生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任务提出,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编制发展规划。我认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民生为本,文化为魂,发展为基。它不仅是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城镇化,更是有较高素质居民的精神家园和生态优美的生活家园。
  没有考虑到文化传承的城镇化,一定会出现和自己乡土、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断裂。一味只以城市生活为标杆,在未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的前提下,就以工业转移为目标,来盲目推动城镇化。只会破坏生态环境,难以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国家在进行城镇化的顶层设计时,要有总体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的文化特色,保护好传统的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不搞千城一面。在关乎社会保险,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就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上,国家要舍得投入,使中央、地方和个人的积极性凝聚到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农民为国家的整体利益做出重大牺牲,他们付出太多,得到却很少。
  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是人的素质问题。由农民变为城镇居民,文化素质、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都有一个和旧习俗决裂和告别的适应过程。农民和市民在生活方式、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等领域有一些共性的地方,也有差异。我们要注意到这个差距,做好农村居民的素质提升工作。这是一项长期任务。而素质提升反过来促进务工农民的就业、生存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政府在做城镇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首要的。其次,要为文化预留出发展的空间,要规划出市民文化生活的场地。要把文化基础设施长期缺位的欠账还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文化市场的培育和文化产业的开发,满足城镇市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文化产业而言,2011年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分别为1102元和165元,相差近7倍,可见文化消费水平差距之大,但也说明了发展潜力和空间。此外,社会大众,尤其是城市居民要有责任意识,利用有形和无形的影响,搞好“传帮带”。 ▲(作者是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免责声明:湖南高沙网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向涛律师

湘公网安备 43052502000012号

Copyright © 2013-2020 湖南高沙网 hngaosha.com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4 16:00 , Processed in 0.224903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可信网站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湖南辟谣平台 湖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我的设置 发布资讯 主论坛 手机版 微信登陆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