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沙网

导航上方广告
搜索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便民服务

0739-2969798

电话服务热线时间:9:00 - 17:00

关注我们

微信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7:37 编辑

高沙一带水云乡
                                                       
    汪汪一河蓼水,从雪峰山腹部淌出,从历史深处流来,涌动在资江上游,润泽着这片湘西南热土。古为沙洲的高沙,因水的流变,沙的堆积,高而为垸,为村,为名重四方的高沙市。任暑寒更替,光阴荏苒,蓼水脉脉守望着这座历史文化名镇的繁衍兴盛,哺育着两岸足智多情的儿女,以其云水襟怀蔚起绵绵文采,代代风流。
    恍若奔赴千年的盟约,我,这个曾把少小情怀挥洒于古镇水畔街头的小女子,在离开她十年之后,如隔世的狐仙,在这杂花生树的春三月,再次穿越于她的新城古道,前世今生。
     曲江风景暮春幽,醉月流觞到碧流
    高沙,自秦汉人文肇始,唐代称之为市,立埠已一千三百多年。在水路为要的过往,这里作为湘黔要津,湘西南大埠,素享小南京美誉。今日高沙,仍以她的诗文谱牒,让曾经的诗情古意照眼而来。
    “市接溪田外,行来窄路斜。
    长桥平贴水,密屋直排沙。
    肆列人居货,簾招酒办家。
    僧房聊假榻,薄暝正栖鸦。”
    时光倒回,我看到长衫飘洒的上海进士彭开祐,在康熙35至38年间,作为武冈知州的他,以一首《宿高沙市》,把高沙人居的稠密、市井的繁华和自己孤旅天涯的苍凉,一古脑漫漶在我的心间。而清末大外交家郭嵩焘的《高沙樟树歌》、资江名宿邓显鹤远在长沙亲友唱合的二十六叠“高”、“沙”韵,更让这商贸古镇满被文采风流。
    “曲江风景暮春幽,醉月流觞到碧流。
    夹岸寻花邀异客,临波酌酒赠良俦。
    桃枝拂浪残红活,柳絮沾杯太白浮。
    一半勾留缘此水,闲从古渡荡轻舟。”
    当一道彩虹飞越苍穹撞入我的眼帘,燕子扑腾着双翼落在临江轩上悬山翘角的屋顶,衔来草长莺飞的传说。我看到了山环水抱着古老的回澜桥,看到了垂柳翩翩起舞的蓼水河畔踏歌而来的名士先贤。
    游船宴饮,酒微酣,人初醉。这酒前劲清润而后劲深醇,入五脏六腑可见恍惚的香绵。桃枝拂浪,柳絮沾杯。当世局混沌,举世皆浊,陶渊明臆造的中国乌托邦在此处有了寄托。当人间四月芳菲尽,蓼溪桃花始盛开,清流苍翠,短松瘦竹,涧草犹短,寻找精神乡土、灵魂家园的人发现,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月色深深浸碧水,清风透彻小轩窗,星星在酒杯中浅唱。荡一叶轻舟,片片流云碎成摇曳的翡翠,漫天浓翳的新叶将岁月染成通透的绿。这位叫刘铭鼎的清末贡生,无官名而以文名,也许太多的抱负和情愫只能诉之于笺上毫端,便让家乡的高朋酬唱、诗酒风流,同蓼水一起流淌到了今人的眼底。
    一半勾留缘此水,是汛期误了佳期?还是佳人羁恋才子?我只能以自己今天的情怀去揣摩去畅想。不过,从他的闲荡二字,我想,这位刘家公子的日子,应该更多的是良田美眷,诗意柔情。
      漫步沿江风光带,我夹岸踏春赏花。手掬一叶动人心魄的绿,任春天清香四溢;捧起花的脸庞,在水光山影中阅读生命的纯洁。
年年六月传遗事,山市装成海市华
    当亭亭如盖的参天古木摇曳满树的葱茏,当亲爱如母的蓼河开怀接纳扑腾于她怀抱的少男少女时,“小南京”里开始了每年六月的“迎故事”。
    高跷队踩过来,抬故事游过来,旱船跑起来,龙灯狮子舞起来。四方八面的青年男女,也在这青春的节日,从田园阡陌、低小茅檐、四合院中走拢来。
    廻澜桥、水南桥、城隍庙、乾元宫、火神庙、财神阁,还有那溢彩流光的新街里,四处人山人海,笙歌如潮。熙熙攘攘的高沙市啊,到处是满街满巷的红男绿女,满店满摊的叫卖吆喝,满头满脸的羞云香汗。
    千百年前,少女情怀的我,满腹轻愁最是诗。在这每年最繁华热闹的六月节,我站在亲水码头岸边,看人烟稠密,粮船云集,川流不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市街,宝马争驰于驿道。我游于优美的古埠滨河,满目蓼河的碧波,依稀间仿佛又看到了心仪的你,一袭风衫一袋书的优雅;看到了你搭乘的欲借六月水远游的商船,听到了船夫的叫喊,闻到了舱内飘来的酒香。我驻足高耸的牌坊脚下,看水天一色,云水茫茫。金翠耀日,身罗绮飘香;花光满路,心无限猗郁。但问何时有你返程的音讯?何处有你归来的身影?
    淡淡胭脂氤氲我的思绪。年华如梦,你把一季又一季的绿色原野,揉碎成泥土中潮湿的腐朽。青云打湿了诺言,一曲琵琶奏断了衷肠。
    风雨桥下,点一朵盛开的睡莲灯,这黑暗中的小小火焰,照亮了对方的眼睛,温暖了彼此的灵魂。清风撩动少女心事,碧水承载纯美相思。于是思念缓慢渗出,如这静水深流的蓼水河,让人心变得柔软澄澈。
    “年年六月传遗事,山市装成海市华。
    洞口黄桥石江路,逢人便说走高沙。”
    清道光年间,情深桑梓的高沙诗人肖鸿钧,在他的诗歌中反复咏叹着高沙这片水云之乡,而在他写就的十六首《高沙竹枝词》中,这排在第七首的作品应该是咏唱率最高、传播量最大的了。它如蓼水一般,传诵着当年的烟景繁华,也传诵着繁华背后年年相续的青涩情怀。
                              朦朦月下云峰塔,递递河边吊脚楼
    岁月在变,沉淀的是云峰塔一生的雄伟壮丽。塔内彩绘的壁画描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满墙的诗歌刻录着一轮轮悠远的沧桑。塔顶的青松常有鸟儿栖居,飞檐翘角上系挂着铁顶铜铃,清风徐起,铜铃悦耳,清音远闻。
    容颜易老,不变的是吊脚楼天生的妩媚动人。吊脚楼临水而立、依坡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如一部歌谣,一段史诗,记载着风雨飘摇的高沙史,诉说着不寻常的百姓情。吊脚楼上的月亮好像罗敷梳妆,梳成一个十字绣球等待着梦里郎君。
    就是这古塔,这吊楼,演绎着古今的哀怨与欢欣。
    相望欲成愁,相思欲成疾。涓涓女儿泪,伤情梦里诗。在高沙的诗文史册里,我特别亲切于两位流品高雅、知书识墨的前辈红颜。高沙才人袁子洙、袁凤翔叔侄两人,天不假年,中天而落,在地域文献中所载事迹和作品不多。但他们孀居的两代未亡人袁许氏和袁曾氏,却分别以才情俱美的诗名和《衡麓山樵诗草》、《香山使者诗草》两部诗集入录《武冈州志?艺文志》。
    “烽烟满目惨干戈,无处栖身似女萝。
     回忆家园遥几许,关怀骨肉近如何。
    谁怜此地成沧海,未识何人唱凯歌。
    最使伤心禁不得,夕阳斜对泪滂沱”。
    咸丰十年,太平天国的战火逼近湘西南,袁许氏的这首《庚辰避乱有感》将天下之乱,家国之忧,飘零之苦,思亲之痛,写到了每个读者的心坎。伴韶华渐老,她叹《落叶》,作《忆梅》,咏《红梅》,题写夫君遗相,对爱情的咏叹,总是这前代佳人的生命滋养液。年届六旬,亲戚想着为老母祝寿时,老人想到夫君早去,而凤翔、玉树两侄又相继而逝,以诗却之。“镇日含悲住小楼,未亡何忍说添筹。绿窗寂寂韶光老,珠泪涟涟岁月流。纵满百年难释憾,况残两柱转增忧。无聊每向花间望,只有寒梅晚更幽。”容颜的悲苦,深心的孤寂,今日读之,恍在眼前。
    袁曾氏,这才貌双全的隔世佳人,在与远求功名的夫君书信唱和时,闺中少妇对先生的恩爱与期许,即如门前蓼水,汩汩滔滔。
   “记得当年伴读时,三更灯火夜眠迟。
    研精哪惜肱三折,呵冻谁怜笔一枝。
    长叹牛衣终须分,岂期羊叔有人知?
    从今好慰高堂望,走马长安是健儿”。
    负荷如此厚望的袁凤翔,却不能走马长安,而留给妻子的,只有收检遗稿的不尽哀思:
    “双眉紧锁积忧深,砚匣尘封直到今。
    偶展藏书和泪读,尚留残句与谁吟?
    泥鸿爪印分明在,云鹤声高何处寻。
    纵使重泉终有望,苍茫难禁此时心。”
    笔底融情,胭脂伴泪;望穿青眼,孤鹤鸣秋。我的吊脚楼里的母亲啊,你们的诗篇,至今让我满目潸然。
    云峰塔,你虽没有雷峰塔那么知名的神话传说,但你也以自身的厚重,和名传遐迩的上湘公馆一道,记录着高沙古镇的兴衰起落,咏叹着多情儿女的离合悲欢。
    吊脚楼前的蓼水,是痴男的爱之河,也是怨女的忘情水。
阶前蓼水通沂水,江上凤山接鲁山
     天,从裂缝中挤出一缕阳光。你们回来了。
     你,曾于光绪十七年高中举人、并留学日本的李钟奇,不事官宦,毅然回乡;你们,高沙贤达袁朴、杨京华、曾梦吉,决然兴学。绵延千秋文脉,振兴桑梓人文,是你们这些华夏文明孝子贤孙的心灵旨归。你们归根在家乡这中国南方孝文化第一镇,携手于巍然大观的曾八支祠,感受孔门之泽,曾子遗风。
    “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
    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就是这座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的宗祠,荟萃中国孝文化之经典与精髓。曾国藩及其儿孙三代均在此挥毫染翰,留下情思与厚望。而涤生先生手书的黑漆绿字“春风沂水”大匾,让仰头瞩目的我们,如沐当年曾子携儿就学于孔门时春风的骀荡,沂水的清和。当今海内名流曾宪梓先生,几番为高沙的曾氏宗祠题联题额,力赞曾子孝文化的千古流芳。铭刻唐玄宗像赞,历经千秋磨难,承载孝文化之厚重的曾子雕像在这里被唯一保存流传。墙上仿刻的朱熹榜书“忠孝仁爱”,“严肃整齐”,一笔一字都是对后人传承孝道、传播文明的鞭策。做官经商如浮云,办学传文才是你们的初衷。当一百多年前,由于李、袁、杨、曾四位乡贤的同心奋力,第一块“蓼湄中学”的牌匾挂在古镇的中央,孔门的儒文化根脉,曾子的孝文化余绪,在高沙有了传播的土壤。学子们胸怀家国,在这里囊萤立雪,苦读寒窗。学堂里前人种下的千年古樟,留给来者一片文的华盖,孝的荫凉。
    春风沂水,鲁山青秀。蓼河悠悠,凤岭重重。垂曾接孔的高沙古学堂,文脉深植,代起风华。新中国之后,从高沙、从蓼湄园走出的,也是英才济济,精英连连。刘寿祺,曾主持今湖南师大前身湖南师范学院和主政湖南教育多年,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教育学》。湖南文学掌门人之一的谢璞先生,一篇珍珠赋,举国人尽知。他们为蓼湄园的古樟树更添了绿绿灵光,他们为高沙人文明灯高柱,薪火留传。
    古有无名氏题写高沙地名联曰:“清溪回澜,何日太平到仁寿;尊德敬业,乘时文敷上青云。”这里的清溪、回澜、太平、仁寿四桥,尊德、敬业、文敷、青云四校,和历代文人咏唱的高沙八景一样,铭记的,是高沙人文曾经的美丽与光辉。
    一河一古镇,一云一水乡。天上飘着的那朵白云,正与蓼水河默默对话。历经了山川岁月的沉淀,成就了如今最美的相遇。走在今天这道正在兴建延伸的沿河文化长廊,抚摸这堵诉说高沙历史的文化城墙,时光在这里凝固成一曲四季交响的乐章——春赏新绿,夏木可人,秋清气爽,冬静雪深。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个回复 正序浏览
64#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5-7-24 08:39:08
                       回家的摆渡者

                      ——读刘诚龙散文集《回家地图》

回家,一直是人类共同的主题。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说:“我抵达故乡,我即胜利。”确实,当人们离开故乡漂流他乡,进入城市,诗意的家园或在现实中逐渐淡远,或被现代化进程所湮灭。城市对乡村的挤兑,人与家园自觉与不自觉的离散,都会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刻下刀痕。离家、弃家与回家成了客居都市者、在外漂流者内心最矛盾的对抗。

翻开刘诚龙先生乡土散文集《回家地图》,各种淳厚浓郁的乡村气息弥漫而来。“那时民间”、“书包往事”、“回家地图”、“锅巴滋味”四辑作品,散发着浓厚生活气息和泥土清香,不经意间就能唤起都市人内心深处关于乡村的记忆和心底的家国情怀。高亢雄浑的乡村文化,值得哀咏唱叹的乡土社会,还有道不尽的故乡味道和对亲人的炽爱,都在作者灵动俏皮、内涵深厚、有声有色的描摹里鲜活起来。字里行间蕴含学者睿智、情感张力和人文思索,展现了作家高水准的美学追求,标示着人性的温度和文化的深度。

缺乏科学思维、生态意识、文化眼光的现代化对乡村的破坏不容回避也不容小视,这些所谓的进步和文明使原本淳朴和谐,诗意盎然的乡村变得污染、萧条和破败。刘诚龙在这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忧患,他痛心地看到:“蛙鸣被车鸣给罩了,月光被灯光给盖了,诗词被歌词给废了,幸福被富态给埋了”,记忆中乡村夜晚的诗意也被彻底杀死了,于是“天地间的诗意与我们的童年就这样亡失了”(《荧荧油灯照稻花》)。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波动与失望,但他并没有因此悲观,而是试图为我们描绘出与城市矛盾对抗、艰难存活的乡村的本真风貌,在那里,有凝聚人类历史文化的“拌桶”、“水车”、“石器”、“擂田棍”等生动的美学存在,有以庄稼为宗教的母亲和她专挚的爱,还有家乡特有的红鸡蛋、擂米粑、黑灶糙米焦出的锅巴,这些承载了太多文化内涵和浓浓乡情的味道,不论是苦是甜,不论是酸是辣,总能勾起身在异乡的人们回忆里最深的滋味。

在不可抗拒的城市化潮流中,“怀旧”成为许多离开乡村人的共同慰藉,以“回家”为主题的文学似乎都在为城市病患者疗伤。乡村在与城市的距离中成了个人的精神家园。童年时代的烙印,乡村的人生经验使刘诚龙的作品一直深印乡村的忧伤。他以满含人文意识的眼光忧郁地审视乡村和城市,面对故乡幸福或不幸的人们,面对乡村世界即将或者已经消逝的风物风俗,刘诚龙并没有急于做出过多的价值评判,而是将现实摆在读者眼前,而是力图揭示当代人与老时代、旧影像与与新图景的心灵纠结。刘诚龙散文的感人力量在于:他对他笔下的乡村事物,充满着浓烈的感情,但他不跳出来直接抒情,他运笔高明处是,他的文章你往往看不到其情感的流动,但他的每一个字句,总能使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受到触动,他甚至运用调侃、玩笑、俏皮、自嘲等让人发笑的语言与细节,来表达其内心深处最真最醇最苦最痛的心灵脉动,本来你想哭的,他把你弄笑;本来你想笑的,他把你弄哭;凝重处是轻松,欢乐后是余痛;乐景里是哀凉,哀境里是生命的欢喜,展示了作家高超的材料把握能力与语言叙事能力。

故乡如一根无形的藤蔓和最初那条沾腥带血的脐带,缠绕着我们一生。即使是一头“没用红绸布蒙头”的猪,被人偷偷牵走的牛,或是三岁小儿,甚至是得了脑血栓的爹和不识字的娘,他们都能顺着陡坡,跨过田埂庄院,越桥穿巷趟河,经过四通八达的公路回到最初的“铁炉冲”(《回家地图》),更何况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读刘诚龙的散文,我们就如守望自己的家园,那亲切的人和事,那灵动的生态、物态,总能那样照心亮眼。如果城市的喧嚣湮没了乡村小路,在这里你可以重回古镇的青石街,菜园的瓜棚, 清风徐徐的石巷,凝听那即将成为文化记忆的校园钟声。如果你因城市的荣华遗忘了小时候朝思暮想的帆布黄书包(《书包往事》),淡忘了那段青葱岁月里的情诗和检讨书,那么,在这里你可以拾回这一串串的记忆,追溯那些渐行渐远却余韵悠长的往事。

坐看云起出,回望故乡时,每个书写故乡的作者都是一个摆渡者,他们穿过岁月的河流,将远离家乡的读者摆渡到现实或忆念中的故乡,回归精神的家园。描绘《回家地图》的刘诚龙,就这样在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对抗中寻找精神的契合点,沉稳执著地划动文字之桨,渡引我们心灵还乡与精神回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5-7-24 08:37:11
                          水瘦龙潭                                         
    红颜易老,龙潭已瘦。
    龙潭是一部传阅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古书。位于黄桥古镇的龙潭,早在唐朝就以武冈十景之一的“龙潭夜雨”为文人雅士追慕吟赏。唐代的王昌龄,宋朝的陈与义,以及历代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文人雅士、官宦儒商 ,他们或慕名而来,或顺道而过 ,留下几多赞美龙潭抒发感慨的诗词歌赋。
    雨泽龙潭,水润黄桥。得益于雪峰山南麓莽莽大森林的涵养 ,古时的赧水 、蓼水、平溪水是如此清莹丰沛,汇聚清流的龙潭,在大型运输主要依托水路舟船的年代 ,经济与文化的雨水对此颇为垂青。龙潭古驿、黄桥古镇自然成了商贾繁华之地,人文荟萃之区。州到府,二百五”,当年武冈州到宝庆府250里路的中点便是龙潭铺。水路、陆路上通广西云南贵州,下接益阳汉口南京。南来北往的船只泊在龙潭码头,运输往来各地商品 ,一派兴旺繁盛之象。
    初秋,黄昏。柔柔的夕阳浅浅斜照在龙潭铺老街上。老街很老,一条用青石铺就的小道夹在两排房子中间,狭长而逼仄,被岁月磨得光滑平展。寻得一处僻静无人的破旧老屋,透过挂满蜘蛛网的木格窗户,我似乎看到当年龙潭老街热闹嘈杂的盛景。
    如今的老街仿若沉睡千年的童话,躲藏在龙潭水畔的一角。它的风韵随着岁月的变迁已经散发着沉沉暮气,在新城发展的潮流中逐渐消褪,苟延传承。青苔入墙,其间几缕枯黄的蒿草,在秋风中瑟瑟地飘荡。一幢幢红墙瓦砖的楼房取代了传统回灰砖青瓦老屋,只有几座木屋还保留着老街古朴的格局,陈旧木板门上的油漆也已剥落殆尽,暴露出木头的筋骨。
    赧水河抱拥蓼水之后,奔流到此 ,与平溪江相汇成潭,形成一个月牙形水湾。左岸一道半里长的月牙大弯挡住水流去路,转一道弯后,江水才奔流东去。弯道内有一汪碧绿深潭,相传潭内藏龙 ,夜间风起,如骤雨声,龙便在此呼风唤雨。龙潭岸边一丈远的地方是座石壁悬崖,悬崖下有个小龙洞,名曰“西岩洞”。西岩洞的石壁上有几个大小不等的四方形深凹,那是当地的渔民为了祈求神龙带来风调雨顺,年年丰收而进行祭祀活动留下的凿痕。
    细雨随着夕阳的余晖洒落下来 ,在青烟袅袅的暮色中,我弓身进入西岩洞。据说西岩洞的洞底与龙潭直通 ,每逢夜间,神龙出洞夜游,时而潭中戏水,时而空中飞腾。龙在空中飞腾时 ,浓雾迷漫 ,细雨纷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龙潭夜雨”。明末大才子方以智,曾客居湘西南多年,在此作《游西岩洞》:“曲水西岩下 ,潭空龙自潜。夜深情亦雨,春暖绕还烟。短棹芦花外,轻鸥浅水边。自渐劳宦辙,安得学逃禅?”不知进士及第的他,是否也曾承受龙潭雨露?即便嘉靖时已经身为武冈州按察副使的周世兼来往武冈,每过龙潭都要流连于此,一是为这里的山水所迷,二来恐怕也是为了沾染神龙之气 ,沐浴三滴神水 ,从而留下“新年频向武攸来,路入深山石径回。一派青溪环野寺,万竿幽竹伴香台。洞边芳草平垂露,楼外诸峰相对开。更欲题诗吟满壁,风流难继子云才”的诗句,为龙潭美景更添几许诗韵文风。
    武冈先贤祠供奉的第一人— — — 唐代的邓处讷 ,就是黄桥人。还有那在明崇祯年间,起兵黄桥铺,率万人攻克武冈州城杀死暴戾岷王的袁有志,还有那共和国开国少将袁也烈,那抗日将军萧重光,他们的故事,至今还到处传诵。这膜拜英雄的情愫,老在我这个黄桥媳妇的心头荡漾。
    而这一切,却仿佛在我的一迈步间 ,又消逝得那么遥远。我的思绪 ,总纠结于生态、世象与人文失落的伤感。眼前的龙潭,现实的黄桥铺,似乎只是我思接千载的一个节点。
    龙潭见老,龙潭码头见证着当年渡口的繁华,四通八达的水路迎来送往着各地的粮船,商铺林立的老街攒聚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岸边条条柳枝送走了多少像邓处讷、袁有志、萧重光、袁也烈一样痛饮高歌壮怀激烈的英雄豪杰,送走了多少执手凝噎的痴男怨女。千古辞赋里镌刻着无尽的慷慨与愁绪,飘落在历史深处,定格成永恒。
    眼前的龙潭码头,却仅有一艘用柴油机做动力的渡船闲在渡口,一副老残慵懒之状。四周朦胧一片,如笼上了一层浓似醍醐般的白雾。再不见了当年的人流攒动,商船拥挤。不远处,几艘淘沙的铁船正肆意翻滚挖掘 ,声声刺耳,搅乱了漫天烟雨,一座座沙堆与千疮百孔的河床令人触目惊心。
    春去秋来,素笺成灰。斑驳的古街 ,寂寥的渡口 ,柳丝无力地拨动着生死离别,西风漫卷着黄叶与沙尘,四处已是荒草萋萋。等待良人归来的红颜老了,千年万载的龙潭亦如日下之世风、不古之人心日渐消瘦。曾经上通下达的航道因为过度采沙而被阻塞,西岩洞的下首边那座香火旺盛的“红岩寺”,上首边那座供路过之人歇息的“夜雨亭”,都已化为陈迹。不远处的卿氏宗祠破败不堪,只剩下“夜雨点龙潭叠叠文波归渤海,卿云腾凤诏飘飘瑞彩焕明烟”等几幅对联彰显着昔日的辉煌。沉寂数百年的条石横七竖八地随处而卧,有的甚至已被当地百姓做了建房的地基脚。那繁盛一时的龙潭老街和迷人的龙潭夜雨,和着流水淘沙,与那排排杨柳 ,一同凝眸到憔悴,一起摇曳到枯瘦 ,舞碎了旧时的光景。
    龙潭挽着几片夕阳的霞光,渐渐沉入静谧的夜色。我,在心里收藏起一叠龙潭光影。这里,需要漫长的时光来发酵,需要岁月给它重着长袍,再镀一层阳光的锈,这样才能重现当年沃腴绰约的风貌 ,还原天地和美、古道仁心的珍贵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5-4-14 23:13:05
本帖最后由 神者归来 于 2015-4-15 11:45 编辑

    《蓼水童心蓼河流域儿童文学作家群扫描》发邵阳市文联2014年度《新花》。
     
很遗憾,没有找到电子版本。虽然扫描件的字体如蚂蚁般大小,看起来十分吃力,但是我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这篇佳作,我越看越兴奋,越看越自豪!很多东西是第一次看到,很多东西让我从没想到过的。我希望所有高沙的年轻一代都能好好地看下这篇佳作。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你一定会从此而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从此而迷上家乡那条神奇的小河-----蓼水河!

     
我也是成长在蓼水河岸的一名赤子,从小到大,在玄黄天地间,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条不寻常的河流,不论是这条河的的地理特征,还是他两岸的人文特征,这条河均独具个性:一是这条河起源于山砂和矿藏均非常富集的雪峰山区;二是其流域地形如一串葫芦,在上游的武阳和下游的高沙形成了两个小盆地;三是其流域内土地肥沃,历史开发较早,人口密集,人文灿烂;四是其流域内的人足智多情、体健长寿。河流孕育文明,也会孕育出共同的文化心理,谢璞、谢乐军、周伟、谢然子、尹慧文、谢长华、向辉、廖军、卿前鹏、张蓉、邓湘子、陶永喜、陶永灿、龙章辉等等,这些都曾是令我景仰的名字,没想到这些儿童文学大师们都曾和我生活在共同的文化心理圈中,许多人是第一次得知他们与蓼水有缘。
     说到文学,高沙有名的笔杆子还真多,除了上面的儿童文学大师,我所知道的还有:洞口县最早的文学社---《蓼水潮》文学社的创始人唐可省是高沙人,他也是唐沸潮的父亲;文坛新秀、女诗人“乡里妹子”袁娇素是高沙人;洞口县宣传部副部长袁国基是高沙人,他的一篇《雪峰文化----湘西南文化的瑰宝》,让我重新认识了洞口县这片古老的热土;洞口县乡土作家王祯辅的佳作《从前的十字街》、《黄家码头》等等,不知解了高沙古镇多少风情;湖南省作协副主席姜贻斌,台湾金门大学驻校作家、报道文学作家杨树清等祖籍也均是高沙人。老一辈的就更不用说啦,黄其佑、曾传国,都堪称是文学巨匠级的人物。至于年轻后生,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者不在少数,在此不一一枚举。
      汤岚老师一语破天机:一条流域面积只占湖南省二百二十分之一(0.45%)的河流,儿童文学创作的份量,却占到了全省四分之一的比重,获得的奖项,竟然占了湖南省的半壁江山!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可以这么说,蓼水河里流趟着的不仅仅是水,更是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那可是全中国孩子们最喜爱的精神食粮!

     
感谢汤岚老师的精彩梳理,让我重新认识了这条河流,重新审视我们的生存环境,重新关注我们的生存家园。蓼水河是哺育儿童文学作家的摇蓝,他为两岸的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他是上帝赐给高沙人民的珍贵礼物,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份礼物。
   蓼水河流域诞生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集群,希望更多的人能知晓这个奇迹、研究这个奇迹,传承这个奇迹,高沙镇作为蓼水河流域的最重要城镇,文化特征足以代表整个流域,其文化复兴的责任任重道远。保护蓼水河域的珍贵文脉和生态环境,是两岸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蓼水河永堡清澈童心,才能为更多孩子守住美丽的精神家园,也才能让高沙更快走向新世纪的全面复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5-4-14 21:3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5-4-14 21:37:25
沉淀的时光
----题佘焕晟人物画《兴来写竹节节高》        汤  岚

过往的时光
在发黄的书页中溪行
流动的节奏
对应着甲骨文的跳跃
汉赋唐诗的铿锵
宋词元曲的平仄和优雅

每一个拔节的日子
总以灵动的方式呈现
每一滴温暖的墨水
反射的心事
总带着静定的禅思

而那敛翅的鸟儿,就在
这囚笼与安乐窝之间
这风雨雷电与明媚春光之间
这真纯的关注与冷箭流弹之间
放飞翱翔的梦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5-4-14 21:36:58
题陈白水版画《家乡·春之水塘》                               汤   岚

春天,打着哈欠
从三三两两的房屋中醒来                     
我洁白的翅膀
拂过锃亮的池塘
仿若朵朵硕大的绒花
在绿野上荡漾 
         
阳光,在一片
金黄金黄的花海之上跳动
追逐那些刚长出的嫩绿
和挺直腰板的深绿                                                                  
那一圈写意的栅栏
那摇曳着欢欣的芦苇
它们都站得比我久
比我更早抚摸春天

是谁扛起花瓣
卷走枯黄的叶
却一直守望没有落下的雪                     
我用裙纱轻轻染白你的守望
留下一段岁月的倒影 
                
当时光泛黄变旧
笼罩大地的空气
依然鲜美如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5-4-14 21:36:31
清明酒       汤 岚

几千年的年份酒

是陈酿

也是新醅

是雨泪交汇

血火炼就

是忧乐纷呈

是世态与寰球的凉热

是苏轼的超然台

杜牧的杏花村

是黄河长江

不同的自然段

是浊

也是清

三杯奠下清明酒

杯中满满的

是家、是国

是你我的

前世,今世,来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5-4-14 21:35:25
湘西南人文二题
        汤 岚
  布袋戏

此刻,你就是上帝
就是风雨雷电的大司命
就是浑沌初开
就是东山老人、南山小妹
就是山呼海啸,万里洪荒

此刻,你就是君王
就是伏羲、女娃
三皇五帝
就是喜怒哀乐
爱恨情仇,剑影刀光

此刻,你就是
和合阴阳的梅山神祗
调动飞禽走兽
虫鱼花鸟,原生古木
作着祭祈丰收的
巫舞傩歌

布袋戏
一个人的张灯结采
一个人的吹拉弹唱
一个人把青龙桥头的喧哗叫停
把火宫殿的臭豆腐唱响

我的叔爷爷,一个人
带着叔奶奶陪嫁的
蓝印花布被袋
带着一被袋满满的乡愁
走进了共和国的
——非遗名录


苗寨吊龙

明太祖把蓝玉的头砍了
还株连九族
丹口故里的乡亲,就把他
虚拟的头颅和分开的身段
用血与火的元素
链接起来
舞动他的魂灵

一代代龙头大哥
聚集一寨寨的兄弟姐妹
聚集起力量和血性
用燃烧的心灵
透亮每个眼球
舞动情怀与希望

不把山的高险放在眼里
不把水的湍急放在眼里
不把岁月的刀痕放在眼里
只用一个部族的气节
一年一度,重温
人性与人性的较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5-4-14 21:34:05
湘西南人文四首
           汤 岚
棕包脑

蚩尤蒙面而来
张五郎蒙面而来
几千年的情郎
踏着梆声,吆喝而来
呼啸而来

我的瑶山,我的
闹元宵的棕包脑
我生命与爱的图腾
就这样,以陌生化的效果
呈现于世界眼眸

避邪、祈福
巫术、傩仪
娱神、娱众

这祖先留下的谜
让我的思绪
和你头上的棕片一样
错杂万缕千丝

祁剧班子
快五百岁了
《目连救母》的你
绰约的风姿
还是那么醉人
一招一式的唱念做打
还能撩起奶奶的青葱记忆

从祁河到宝河
从邵水到蓼水、巫水、夫夷水
湘西南这小小的江湖
早就漫漶过了长江、黄河
白山黑水的高腔与悲怆
催落的那行泪珠
足以让这个世界
对你刮目相向

而我学步的弾腔
却总是如此地微弱于
准超女们追星的声浪


武冈丝弦

如羞涩的赧水,被
揽入朱明王的怀抱
再流放出来
来自江淮的你
以吴侬软语的娇媚
被王爷一幸,再幸,三幸
还是回到了你的民间

于是,你苏杭丝绸的味
你湘西南农家烟火的味
你武冈坊间卤菜的味
就这样奇妙地,被
天仙般的丝弦女糅于一体
以不可抗拒的魔力
滋润着明朝,清朝,今朝


邵阳花鼓
打鸟去,磨豆腐去
昨天,圩场上不论男女的
一声召唤
都可以像三毛箭一样
把乡村俚语
翻译成鼓乐喧天的经典
而今,夕阳老了
辰河和龙潭水越来越瘦
高沙古镇的戏台上
仙人井润养过的嗓子
在听戏老人的耳里
似乎也越来越沙
唯有新生代的
刘海和胡大姐
那眼角眉梢的顾盼
还闪着当年的电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5-4-14 21:31:48
jzs5507
很有地方特色,特别是2、3、4这三首更有代表性。我最喜欢第二个。
冰雪诗歌L
好美的一组诗!欣赏美诗!感受湘西南人文情怀!分享湘西南历史精彩!钦佩汤岚好文采!祝福汤岚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沁馨品茗
品读博文,分享佳作,感佩博友的才气!
“文如其人”,由文认人,认识您感到高兴!
谨祝冬祺,并祝博友新的一年里写出更多佳作!
风流的石头_29881
好诗韵,好诗心,有技巧,有诗魂,听得见声音,看得见风情,值得顶一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5-4-14 21:28:25
湘西南人文六咏(组诗)
          汤岚

1、蓝印花布

千年前,祖奶奶
磨的豆浆
和祖爷爷烧的石灰
还保持着原初的成色


漂我以数百遍的夫夷水
这清亮的娥皇女英泪
把世世代代的
美丽与聪慧
勤劳与实诚
把大地的温度与厚度
给我一层层印上,染上


红丘陵啊,你的
男人和女人
用最火的激情
最柔最细的心思
让江南的乡情、亲情、爱情
变得纯蓝、纯白


2、姑娘节

湘西南的四月八
花艳着呢,叶绿着呢
乌饭香着呢
那些连筋连骨的
山里人、城里人
开心着,热闹着呢


杨家姑娘,龙家媳妇
苗侗女子,汉族儿郎
沿着藤蔓般交织的大路、小路
沿着当年哭嫁的条条溪河
到古树脚下吃合拢宴来了


唢呐啊,你只管吹
芦笙啊,你只管响
今夜,入我梦中的
依然是阿哥厚实的肩背
和桥头对歌的流年


3、呜哇山歌

老后镜头里的老歌王
越来越老了


花瑶山寨的歌郎
越来越少了


开山挖地以歌助阵的热闹
越来越难见了


一口气唱完150多个字的高手
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我的乡愁啊,也如
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雾霾
越来越重了


4、挑花的花瑶

不要数字的计算
不要文字的传述
不要图案的模型


有奶奶的慧心就可以了
有妈妈的巧手就可以了
有我对瑶山的爱就可以了


当然,那五彩云霞是要有的
那花鸟虫鱼是要有的
那如缕的情歌旋律是要有的


不然,讨僚皈的日子
讨念拜的日子
每个打滔的日子
我的挑花裙
怎能把你的眼球和心扯住


5、滩头年画

这里的新刻老鼠娶亲全本
因为酷爱木刻的鲁迅的珍藏
名气与身价似乎日益看涨


名叫钟海仙的传承人
留下名叫高腊梅的遗孀
使得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
像寒冬的腊梅一样
越来越显出稀罕和高贵


三百年前,三百家
作坊和店铺的辉煌
如吃了减肥药的滩头水
缩减成三家的枯廋


历史名镇的老街
歪斜着身躯,抖动着
被拆除的后怕


6、宝庆竹刻

从古到今的
一处处竹乡
使这里的竹制贡品
和像竹子一样
虚心劲节的贡生们一起
成为国宝


魏源、蔡锷
楚勇、湘军
江忠源、杨再兴
匡互生、贺绿汀
一个个,都让历史的刻刀
在自己铁打的身板上
留下宝古佬的标志纹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老树红叶  高级会员   2014-11-7 22:44:41
好文章,有才气,其《高沙一带水云乡》已收录在《高沙镇志》文学篇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4-11-7 08:50:32
神者归来 发表于 2014-11-7 08:44
崀山翠竹为君青汤 岚    天下有崀山。天地造化成就了它满被丹霞的山的刚毅,透绿如蓝的水的清纯,也注定了这 ...

周伟:祝贺汤岚!
开心向日屋花321:纯贞,矢志不渝,,令人敬佩!
张千山:可喜,可贺。继续努力!
网友:大报副刊头条,不易,佩服!
刘孙贤:文章美,但文中女主人公的一生也许怕只能叫凄美吧?当然,凡人不能揣测英雄的胸怀。
祝贺汤老师!上省报不容易啊,文章立意高远,弘扬主旋律。

黎卿9:赏读缀拾:散文随笔其实是内心体验与认识世界的魔镜。它可以综合情景小说的情节、诗歌的具象核心,并以哲学的目光,穿透一切事物的表象。它让我们对契合自然、社会实践的认识,以相对更为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我们的体验、认知、觉解~~
何续:美丽的文采让人停下;丰富的内容让人留下!
邓跃东:生命融入山水,文章方如山高水长,四季长青。祝贺汤老师,期待汤老师,学习汤老师!
侗家一俗人:来拜访问候好友,拜读欣赏好友的佳作!好友佳作迭出,如此勤奋耕耘,令人敬佩,诚挚地祝贺好友!继续加油,铸就辉煌梦想!
夫夷瀟波:汤老师对新宁历史文化如此熟悉,令人惊讶,敬佩!
蓝天白云:读君美文,我仿佛看到 崀山之间,夫夷江畔,柔韧的翠竹年年摇曳满目的葱茏,书写着深情的守望。李竹青清瘦的身影映衬出夫夷江的莹湛,站立成崀山群峰里亘古不变的纯贞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4-11-7 08:44:42
崀山翠竹为君青
汤 岚
    天下有崀山。天地造化成就了它满被丹霞的山的刚毅,透绿如蓝的水的清纯,也注定了这方儿女的不同凡俗。
    驻足山头水畔,听松林中风的述说,读翠竹间雨的倾诉,我不禁想起那位为共和国的今天壮烈牺牲的英雄和他背后那位崀山翠竹般虚静、柔韧的女人。
    英雄叫宛旦平。女子叫李竹青。
    1900年,宛旦平出生于新宁县西冲乡宛家岔村。是当地士绅宛光诂先生的三公子。自小立志不凡的他,在长沙求学期间,认识了毛泽东、何叔衡、夏明翰等人,并受他们的影响与培养加入共产党。1924年由中共湘区区委保送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春,宛旦平加入叶挺部队。南昌起义后,转战潮汕,进击东江,因揭阳一战失利,不幸被捕。经组织营救出狱后,他被派往上海开展地下工作,而后受命前往广西从事党的武装工作,直至担任红八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
    如果说宛旦平的人生如崀山八角寨鲸鱼闹海的雄健,如骆驼峰负重前行的坚毅,那么,李竹青的生命历程,则恰如一场天下第一巷的独自穿越。这幽深狭长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巷子,凝聚了时光的厚影,集结着荡气回肠的寂寞,也集结着她心头的千钧重荷。
    李竹青出生于新宁县城金石镇一大户人家,亭亭玉立,端庄秀美。1928年上半年,28岁的竹青经人介绍与和自己同庚的宛旦平定亲。下半年,她只身前往上海与夫完婚。
    全身心投入革命的宛旦平,生命之危随时相伴,李竹青却坚定地理解和支持着丈夫的选择。恩爱夫妻在一起生活不到一年,党组织就派宛旦平去广西从事武装斗争。丈夫不忍心年轻的妻子独留上海,让她回老家等他。从此,竹青便开始了掰着指头的等待。十年过去,痴心不改;二十年过去,矢志不移。
    这清简的一生,等待的日子总是在重复,重复。满口的苦涩在唇齿间游弋,深闺的空寥弥漫于暮色。多少个薄雾初醒的早晨,她乘一叶竹筏在清冷明丽的夫夷江上穿梭,遥望那将军石背面的风帆是否载着丈夫平安归来;当夕阳的余晖消失在群峰的尽头,她多少次在紫霞峒半山腰上的紫霞庵里虔心祈祷爱人早日回家。她与宛旦平的爱情虽谈不上石破天惊,但在竹青心中宛旦平是不可替代的唯一。生命在斑斓中淡泊,在淡泊中思索,在思索中执著。她静守于这方山水,将生命润泽,修行着苍茫而坚定的茂盛年华。易逝的韶华,将这一份唯一在崀山的万丈丹崖上镌刻成永恒。
    当青丝染上白霜,已过天命之年的竹青依然每天倚门翘首以待。盼到了新中国的成立,历经了文革的艰辛,可宛旦平依旧杳无音讯。解放后,夫君无讯,家产被分,无职无业的她,凭自己的诚信勤劳和独自练就的好厨艺,靠在新宁县城当保姆为生。她一边想象着也担忧着男人在前方、在外界的风雷雨电,一边则把油盐柴米烹饪成一首首期待的歌谣。时光在通往外界的道路上蔓延出绵绵思念,岁月在“三渡水牌坊”下沉淀着坚贞的疼痛。直到竹青即将步入古稀之年,这位烈士的遗孀才迎来了荣耀加身的柳暗花明,也才明白自己苦苦等待40余年、作为邓小平、张云逸战友的丈夫宛旦平将军,早已在1930年3月战死于广西,身成泥土,消隐于光阴深处。
    穿行天下第一巷,穿越这位先烈遗孀凄凉而坚强的一生,此心何所系,崀山云水间。李竹青,就这样以坚贞之姿作生命的穿越。她爱的个性,有如辣椒峰一样热烈痴狂、劲爆火辣;而刚烈不凡的天一巷,更是她一生中灵魂对话、灵肉对抗最终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形象雕塑。
    立身为竹,竹为君青。崀山之间,夫夷江畔,柔韧的翠竹年年摇曳满目的葱茏,书写着深情的守望。李竹青的等待,既作满江伤心绿,更写山头红韵诗。在这里,我看到她清瘦的身影映衬出夫夷江的莹湛,站立成崀山群峰里亘古不变的纯贞。

点评

周伟:祝贺汤岚! 开心向日屋花321:纯贞,矢志不渝,,令人敬佩! 张千山:可喜,可贺。继续努力! 网友:大报副刊头条,不易,佩服! 刘孙贤:文章美,但文中女主人公的一生也许怕只能叫凄美吧?当然,凡人不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7 08: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5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免责声明:湖南高沙网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向涛律师

湘公网安备 43052502000012号

Copyright © 2013-2020 湖南高沙网 hngaosha.com 版权所有.

GMT+8, 2024-5-20 21:29 , Processed in 0.235087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可信网站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湖南辟谣平台 湖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我的设置 发布资讯 主论坛 手机版 微信登陆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