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沙网

导航上方广告
搜索
高沙一员 管理员
便民服务

0739-2969798

电话服务热线时间:9:00 - 17:00

关注我们

微信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9:24 编辑

巨流东进,壮阔苍茫:武冈、洞口小说作者群

----论当代邵阳文学的地域性与群体性特征


武冈古称都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的描写,她以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而著称。据《武冈州志》记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第二次遭受流放以后,从城步沿资江而下,在武冈城东15里许的石牛寨西麓的水滨,传说那就是屈原与渔父相会之处,这里的“渔父亭”, 即是后人纪念屈原的寺庙。难怪唐代著名的邵阳籍咏史诗人胡曾有诗赞曰:“武冈沧浪水,亦有渔父亭”。两千多年以来,武冈的先民因驱鬼逐疾的祭祀与巫舞巫歌的浸染,地域的山光水色与民俗风情的滋润,长期不断的瑶、苗少数民族的纷争和湘、黔、桂边域上的政治与军事的矛盾冲突,形成了这一带文学的质朴明亮的纪实性、神秘骠悍的传奇性、缠绵悲壮的抒情性的地方特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谢璞、鲁之洛、姜贻斌、张小牛、谢乐军、曾维浩、潘吉光、周宜地、黄三畅等一大群小说家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谢璞先生是一位与新中国一道成长起来的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儿童文学家。他1932年出生于洞口高沙(旧属武冈),1956年曾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文学作者大会,随即被选拔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第三期学员,1959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0年被调进湖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二月兰》、《深沉的爱》、《无边的眷恋》、《剪春罗》、《血牡丹》、《忆怪集》、《信誓旦旦》、《美妙的夜空》,长篇小说《海哥与“狐狸精”》、《从摆子寨逃出的孩子》及散文集《珍珠赋》等21部,其中小说《二月兰》、《竹娃》、《五月之夜》和散文《珍珠赋》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多种选本。其小说“以奔腾的气势、浓重的抒情色彩,为普通劳动者唱赞歌。”“在美的开掘与诗意的创造中,小说富有内涵与张力,作家善于表现社会与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5]谢老可以说是写抒情风俗画小说的高手,其描绘乡土风景,展示乡土风俗的文学创作,富有自己的艺术个性、美学追求,注重冲淡平实、秀美柔和,既有情调,也有韵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老为人热情、质朴,且与家乡父老乡亲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家乡的文学青年细心指导、热心扶植,这也是今天在他的家乡,小说事业相对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鲁之洛先生也是“文学湘军”的重要一员。他本名为刘伦至,1935年生于武冈城关镇,退休前为邵阳市《新花》文学杂志主编、邵阳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路》、《龚大汉和他的漂亮老婆》、《你别想安宁》、《南宋痛史》(与人合作),短篇小说集《珍珠泉》,儿童中篇小说集《松伢子历险记》、《荷花塘》、《锁宝寨奇闻》,散文集《览奇集》、《绿色的梦》、《海边听风》等等,此外,他还涉猎到电视剧、戏曲、网络文学、传奇文学等领域,均有不俗的收获。其短篇小说立足于现实主义土壤,拥有一种朴素、自然之美,不仅仅是词采质朴,而且整个作品里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给人一种比较清新、朴实、秀美的感觉。他的长篇小说《你别想安宁》,努力以火热的激情彰显时代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精神,小说以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改革与斗争,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富有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色彩。其另一部长篇小说《南宋痛史》,则直接截取1268年元军南下到1279年南宋灭亡这段历史,闪现了元军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的进攻锋芒,凸写了南宋王朝暮气沉沉、土崩瓦解的悲壮结局,歌颂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广大军民的爱国义举和民族气节。情理交融、详略交替,强烈的反省意识和忧患意识给读者以心灵和视觉的猛烈冲击,读后不禁叫人扼腕长叹!


文学是苦难人的事业 ,是那种历经苦难却又能超越苦难的人的事业。姜贻斌就是这样一个能超越苦难的作家,他从小就置身于生活的最底层,因为父母受到不公正的政治处理,他曾待过业、当过知青、做过矿工、在窑山中学教过书,可无论日子多么灰暗,姜贻斌总是以一种不屈的生活信念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每个作家都有一个可以作为自己依托的平台,像沈从文之于湘西,刘绍棠之于运河,贾平凹之于商州一样,姜贻斌依托的是邵阳这块曾经给他带来过无数痛苦的土地,他把视线更多地投向了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普通老百姓。他现在作为一位实力雄健的签约作家,居住于湖南省城,专事写作。潜心创作了长篇小说《左邻右舍》、中短篇小说集《窑祭》、《白雨》、《黑夜》、《女人不回头》、《你会不会出事》,散文集《漏不掉的记忆》,还有随笔《长沙女人》、《牵挂》等几百万字的作品。在他的笔下,有矿工、教师、农民、知青、下海人等等,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令他思索,使他感动。姜贻斌的小说具有浓郁的苦涩情调,他致力于表现在无力改变生存困境面前的底层小人物的压抑、煎熬和扭曲形态的张扬,由此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病态和孱弱。《女人草》、《女人不回头》等展示了浸透文化弱质的个体人性之间的冲突;《窑祭》、《鬼哭凹》等着力揭示人物在生存困境中“邪恶的智慧和相互之间对心灵的伤害”。不了解姜贻斌的人初读他的小说,总以为他是一位老派作家,因为他的语言十分老到、冷静,对于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人物,他总能写出苍凉和厚重来。姜贻斌从个体生命的视角,真切地描摹中国底层小人物,在卑微屈辱的处境中凄惶的心理状态,简直达到了令人胆战心寒的深度;他秉承鲁迅开创的文学传统,开掘出精神困境这一颇具现代意识和人类普遍意义的意蕴母题,对于中国国民心理的这种病基的揭示,就超越了具体的社会历史层面,具有人性的深度与广度。


张小牛是武冈城关镇人,中学毕业后曾下放农村,后招工回城,干过普通职员、文化专干,后调入娄底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理事。他八十年代初即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以后,先后在《人民文学》发表《悠悠南风》、《小城热闹事》等短篇小说;在《当代》、《十月》、《中国作家》、《莽原》等全国著名刊物发表《上路谣》、《白果林》、《山里有条弯弯河》、《峡谷半空那金黄色》等中篇小说;并出版有《秘方》等长篇小说,作品总计二百多万字,作品或被转载,或获奖,或被改编成电视剧,并荣获第23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其中短篇小说多抒写乡镇凡人小事,多呈现老百姓的悲喜歌哭,融哲理、民俗、风情于一炉,哀婉而深刻。特别是对于二十世纪后期乡村农耕文明向工业化不同程度推进的描写,引人启迪和深思,那种对于乡镇人物性格细致准确的深度把握,既体现了对当下人类灵魂漂泊的安抚,又彰显了人性的阳刚与悲壮,情调别致,风格特殊,语言老辣沉稳,富于美学意蕴。其2004年1月出版的长篇小说《秘方》结构宏大精巧,再现了南方农村经济改革的艰难与阵痛,塑造了吴令甫和吴苕生父子形象,并表现了这两个乡村“完人”的无奈与困惑。特别是吴令甫形象的塑造,作家似乎打破了那种传统的狭隘阶级论的惯性思维定势,从“人学”的高度,重塑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中国农村地主形象,反映了人性与历史的丰富性,是以往“红色经典”中图解阶级范畴的那些地主形象所无法比拟的,真正实现了对传统“地主”模式的超越与突破,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从整体上来看,《秘方》既有对那片地域乡土的理想化的描绘和优美的人性歌颂,又有对于乡村罪恶和野蛮积习的强烈批判,同时也透示了作家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现行政治体制的深深忧虑,具有同类题材小说所没有的人性深度和理性色彩。


谢乐军1965 年生于洞口高沙,与著名作家谢璞是叔侄关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许是深受叔父谢璞的影响,他早在 1980 年就开始创作,1985年起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现已出版儿童文学作品集《营救星空行动》、《挨打保险公司历险记》、《魔术老虎》、《奇怪的大王》、《乐乐童话大王》等十余部,计150多万字。其作品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张天翼童话寓言奖、儿童文学小百花奖等全国奖项十余次,并多次参加国际交流,在儿童文学界产生了颇大的影响,1997年荣获第12届“湖南省青年文学奖”。谢乐军的童话不属于清丽婉约的抒情型,也不是那种短小精悍的传统型,而是属于那种内容丰富、节奏快捷、动作成串、转换自如、敲锣打鼓的热闹型,这倒很符合少年儿童好动、求变、好奇的心理特征。谢乐军童话的本质是快乐,因为他的作品几乎都贯穿了游戏精神:语言通俗活泼、情节生动有趣、风格轻松幽默。


曾维浩与姜贻斌一样,也是一位颇有实力的签约作家,现居于广东珠海。曾维浩,1961年生于武冈龙从乡,1981年大学毕业后,经历过中学教师、宣传部干事、专业作家等生活过程。1985年就在北京大牌刊物《十月》发表了中篇小说《黄叶青叶》,随即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上海文学》、《芙蓉》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200万字。代表作有《瑶妹》、《等船归来》、《有一座美丽的祠堂》等,1998年王蒙主编的《新生代长篇小说文库》推出了他的以魔幻现实主义笔法撰写的超现实的长篇小说《弑父》,他把寓言体、童话体、甚至于科幻体杂糅在一起,展开了一系列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的充满抗争的故事情节,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是他耗费八年心血精心结撰的一部奇书,著名评论家雷达把它列为当年度全国“十大长篇小说”之一,著名评论家何镇邦认为“这是超现实的成功之作”。它的成功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主题指向上,它向人们宣示——在现代文明面前,人类已变得十分尴尬,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然而已不再成为可能;而与此同时,日益强大的物质文明也并不能让人生活得更为安全、充实,文明亦遍布文明的陷阱。历史只能在这种尴尬中前行,不能后退,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文体创造方面,既表现在叙述的跳跃性、多重性的时空交错,也表现在童话、寓言、科幻手法的综合运用。难怪何镇邦坚定地预言“维浩是一位很有艺术潜质和勤于艺术探索的青年作家。”[16]


潘吉光是一位小说家兼文学理论家,1936年生于武冈邓元泰镇,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一生主要从事编辑工作,退休前为《湖南文学》杂志社主编,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黑色家族》、中短篇小说集《夜阑人静时》等,其短篇小说《古槽门》具有强烈反响,《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同时转载,《中国文学》英、法文版同时译载。其小说以主题深刻见长,特别是对于人的思想潜意识中的劣根性诸如保守、自私、官本位意识等的刻画尤其细致独到。小说表现手法娴熟,行文从容自如,具有经典性和示范性,人民教育出版社曾将其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补充教材。


周宜地,1946年生,武冈朱溪乡人,中学毕业后当过农民、教师、县剧团编剧、县文联副主席、县文化局副局长等,1989年进武汉大学作家班学习并获文学学士学位,现在湖北工作。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蛇》(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中短篇小说《黑光》等。《红蛇》呈现的是一个关于大山的梦,描摹了湘西南这片充满梦幻的巫楚之地的险峻、强悍、诡谲、怨愤、狡黠,也歌颂了这片土地上的古朴、正直、侠义、豪爽,野蛮如岩石般的大山子民们,闪烁着梦幻的原色,这里有神秘、原始、粗犷而简单的祈求神鬼的傩舞、法音;也有醇香的苞谷酒、粗野的山歌、舍命的斗殴……阅读《红蛇》,读者能感受到历史与现实、文明与愚昧、人与神等强烈反差而产生的思维闪光,感受到巫楚文化所渲染的那种神秘、壮烈的悲剧氛围。


黄三畅与曾维浩是同乡,也是武冈龙从乡人。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乡土小说家,一生热恋着生他养他的湘西南农村,并把自己的一生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湘西南这片土地上的基础教育事业。他的小说作品几乎都是写湘西南农村的,结集为中短篇小说集《禁忌》,2002年1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的小说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沉重而执着地抒写故乡父老的穷困与艰难的命运,奋斗与成功的喜悦;二是精致自然地呈现出这片山水的神秘、灵秀、浪漫与爱情,加之语言朴实、幽默,因此其小说可读性较强。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免责声明:湖南高沙网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向涛律师

湘公网安备 43052502000012号

Copyright © 2013-2020 湖南高沙网 hngaosha.com 版权所有.

GMT+8, 2024-5-18 23:50 , Processed in 0.186011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可信网站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湖南辟谣平台 湖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我的设置 发布资讯 主论坛 手机版 微信登陆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