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沙网

导航上方广告
搜索
老树红叶 高级会员
便民服务

0739-2969798

电话服务热线时间:9:00 - 17:00

关注我们

微信

高沙的宗祠文化初探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高沙镇,位于湘西南,雪峰山东麓,蓼水中下游。西北雪峰山脉层峦叠嶂,绵延数百公里,气象万千。高沙处于雪峰山东南余脉。境内丘岗遍布,蓼水河及其支流凤溪(亦称烘溪水)、连水溪、冷水(亦称渃溪)等自雪峰山脉发源的溪流,和从地下涌出的麻山水、马安溪(又称杨武水)、板桥溪、温塘溪,蜿蜒曲折,日夜流淌,灌溉滋润了这片肥沃土地。   
高沙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我们的祖先在这片蓼水冲积平原之中,刀耕火种,以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精神不断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开创了高沙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文明。
由于各种文化渗透融合,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它有起源于本土的苗蛮文化,又传承了湖湘文化,经过几次历史上的大移民,更融入了中原文化,成为湘西南地区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文化长河里的一颗灿烂明珠。
高沙,地处称“五溪蛮地”的边沿,又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至春秋时代,长江以南地区出现了第一个以湖北、湖南为中心的方国,即楚国,而雪峰山东麓这一方广大的地域属于楚国。因而它既有苗蛮文化的要素,又有湖湘文化的要素。如冲傩、打湖禳海、渡花、收高魂、收吓、打楼登,属苗蛮文化的范畴(随着历史变化也融入了佛教、道教色彩),而端午节划龙船、吃粽子、挂菖蒲等则是典型的楚文化。西汉时期,刘氏王室在武冈建都梁侯国,自东汉元嘉年间(151年至153年),汉族刘姓一支开始迁入,高沙地区刘姓人口骤然增多,故有“十里不断刘”之说。
历史上,中原文化一直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和主体。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骚扰,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两晋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靖康之乱、蒙古族南进,建立元朝,致使中原地区长期战火不绝,中原人纷纷南下,中国南方涌现大量北方移民,长期以来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中原地位开始下降,而在南方的经济、文化逐步崛起。尤其是到了靖康之乱以后的南宋,中国有名的文化人均在南方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学派,一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理学文化形态在南方繁衍、发展。随着历史变化、民族交流、民间婚嫁等社会活动,形成一种多元化融合的文化现象。20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被流于沅湘之间,自楚都郢(今湖北沙市西北)进入沅湘之地,溯沅水而上,披发行吟,远达溆水之滨(今溆浦,紧邻洞口县),愤而作楚辞,写下千古绝唱《离骚》、《九章》、《桔颂》等,经初步研究发现,《离骚》中描绘的芳草嘉树、山水美景源自雪峰山区一带,《桔颂》赞美的就是名扬天下的雪峰山蜜桔。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成为古代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移。元末明初,大量的汉人从江西的泰和、吉安、晋阳、丰城等地纷纷迁入高沙及附近境内;明末的战乱以及“湖广填四川”运动,又有大批的汉人从闽、鄂、鲁、豫、皖等地迁入,定居蓼水一带,以姓氏集中成片居住,如石堰曾家、麻山舒家、马鞍曾家、浊塘刘家、峙山黄家、曲塘杨家、岩门前刘家、三塘刘家、烂泥坑刘家、土坝谢家、社山杨家、桐木塘蒋家、石磁袁家、石磁严家等等,少则数百人,多则上万人群居,据考证,有近百个姓氏在南宋至民国期间迁入。
史载,在雪峰山地域范围内当时最强大的土著民族属苗族,苗族人慓悍、勇猛、桀骜不驯,系远古苗蛮部落的血统。早在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刘姓汉人进入高沙境内,遭土居在雪峰山外的苗族人抵抗,政府曾专门派官驻守都梁以镇苗,从此外来刘姓人首先在高沙定居并形成大姓。南宋末年,苗族人的后裔杨再兴在新宁、武冈、洞口一带抗金护宋,宋亡后,元统治者组织汉人力量在洞口境内进行苗民大屠杀,死伤无数。土著苗族人被逼改“苗”为“汉”,或逃进雪峰山区的崇山峻岭躲避,土著苗族从此日渐衰微。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融合中产生并发展的,高沙文化也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形成了第二次大融合、大发展。从清末到民国,高沙先后办起了观澜义学、青云义学、敬业女校、文敷小学、尊德小学、钟沧小学等平民学校。维系几千年的封建体制瓦解,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到洋务运动的倡导,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风云,从护国倒袁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前后一百余年风云际会,外来文化的冲击,大量人口的流动迁移,民主自由、开放救国的新思想象潮水一样涌来。首先是兴办现代教育。高沙“蓼湄中学”在当时的新文化思潮中首先脱颖而出,成为在湖南省内与历史悠久的岳云、雅礼并驾齐驱的湖湘名校,一大批文化名流从这里脱颖而出,主要代表有毕业于该校的高沙木山村的刘百昭,曾担任北洋政府专门教育司司长,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系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国民政府期间,又先后诞生了黄浦军校高沙培圳基地等教育机构,雪峰大地,一时群英荟萃。在兴办教育的同时,开放经商也成为时尚。民国初年,先后有邵阳、湘乡、衡阳、祁阳、新化及江西等外地人流入高沙境内。据考证,从清末到民国之间,高沙境内新增外地姓氏五十余个,足见当时人口流动之众。新流入的外地人纷纷以帮会的形式结成组织,从事手工业,办厂经商,境内先后出现了邵阳籍的“洞天宫”会馆,湘乡籍“上湘公馆“,江西籍“万寿宫”会馆,衡阳籍的“衡州会馆”等等。当时五里长街烟景繁华,人称“小南京”。西学的引进,现代教育的兴起,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使在几千年农业文明中孕育出来的本土文化又一次得到了升华和发展。
纵观高沙文化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从高沙文化的源头到古代高沙文化的形成,从高沙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到高沙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合,都显现了高沙多元化融合的文化现象。
    经过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沉和演变,沧海桑田,在高沙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呈现出一系列高沙文化现象,其中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宗祠文化,尤为引人注目,在华夏文明的长河里,散发着耀眼的光辉。
       在高沙境内过去有数十座结构完整、气宇轩昂、精美无比的宗祠建筑,蔚为大观。在公布的国家级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景点中,原高沙区域内就有曾八支祠、曲塘杨氏宗祠。据调查,1949年高沙境内宗祠就达20 座(见附表),且集中在10公里范围之内,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宗祠建筑群。祠内石刻、木雕、灰雕、彩画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蕴含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保留大量的匾额和楹联,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高深精湛。清道光、咸丰年间,高沙境内,大姓巨族,大兴立祠之风,用以祭祀先人,追怀先古,牢记祖先教诲,使儒家忠孝思想代代相传。这种庞大的民间宗祠建筑群的出现,成为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道地域文化风景。
    2012年,洞口县被授予中国宗祠之都,并挂牌于高沙文史博物馆(曾八支祠)。高沙的祠堂各具特色,美轮美奂,闻名遐迩。
                                        曾八支祠
        
曾氏八支祠,位于高沙镇北郊1公里处红鹅村,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清同治七年复修。由前后五进正房和左右两侧厢房组成一个完整的四合庭院,布局巧妙,结构谨严,规模宏大,风格独特。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阁楼、中堂、过亭、礼堂、宗圣阁,两侧分别为钟鼓楼、笃亲堂、守约斋、厢房、走马楼等。座西朝东,砖木结构,通面阔64米,通进深100.4米,占地面积6425.6m2,总建筑面积4200m2,牌楼前绿化坪面积3000m2,祠后花园面积3500m2,总计占地13000m2,为我省规模最大的古祠堂建筑群。
    第一进牌楼、阁楼与廊屋合建一起,正面为三座并连的牌科门墙,阁楼为道帽顶,覆盖藻井。抗战时期黄埔军校分校驻此所书写的“孙中山总理遗教”与抗日标语赫然在目。第二进为中堂,单檐硬山五屏式封山墙,嵌石刻“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沿过亭进第三进礼堂,单檐硬山,前后出廊,正两次间嵌石刻“严肃整齐”四个大字于墙体,屋梁“皇清同治七年修建……”字迹犹存。第四进为寝堂,单檐硬山,前出廊,两端筑五屏式封火墙,明间为抬梁式通敞大厅,饰巨型龙凤呈祥木雕,供奉祖先神主,庄严肃穆。左右有圆形月洞门与厢房相通,各隔以墙。第五进为宗圣阁,五间三层,气势宏伟,建筑精巧,保存有清乾隆43年摹自山东曾子庙的石刻“宗圣遗像”,上有唐玄宗李隆基御制像赞,弥足珍贵。馆内幸存曾国藩祖孙三代所书“春风沂水”、“一家仁让”、“同归于厚”的三块古匾,极具文物与书法艺术价值。
该祠规模宏大,前后五进正房,庭院幽深,且有两阁辉映,在邵阳市实属罕见。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1999年起,由民间文保志愿者自筹资金160余万元,在此开办邵阳市首家民间综合性博物馆,将散落在高沙镇各处计100余件极其珍贵的石刻文物予以全力抢救,集中保存并陈列于馆内。内设“石刻艺术馆”、“拓片艺术馆”、“书法艺术馆”、“地方史志馆”等六个展馆,展示高沙古镇悠久文明和风貌,做为洞口县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要景点。2002年公布为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   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曲塘杨氏宗祠

曲塘杨氏宗祠位于洞口县城东18公里处的高沙曲塘村(后划归竹市镇),距竹(市)武(冈)高等级公路仅100米左右。离高沙镇市区仅4公里,族众绝大部分居住在高沙镇境内。该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5年),道光四年(1824年)续修,光绪年间(1875—1908年)扩建。祠平面为对称布局形式,前后三进,总面阔64.95米,长55.27米,占地面积3589.78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戏台、正殿、后殿、两侧建有厢房、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前部空间较大,包括戏台在内,为公共活动区;中、后殿为祭祀及宗族活动场所,厢房为住宿区及办学之教室;戏台、正殿、后殿均与两旁厢房相连,使整个祠堂形成一个全封闭式整体,同时各建筑之间又以封火墙分隔,使之既有整体感,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该祠内部装修均较朴素,主要特点在其空间形式,戏台活动区作降台处理,两厢与中、后殿之间用钟鼓楼做成骑楼形式,使内外空间隔而不断,三进内院空间也各有特色。
1938年,黄埔军校二分校由武汉迁往武冈,总部设县城,第六、第七军官总队设曲塘杨氏宗祠。现祠内墙壁上仍清晰可见“民族兴亡,匹夫有责”、“至大至刚,至高至上”(蔡元培先生语)等宣传口号及军事教学地图,是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具有较深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97年洞口县人民政府公布该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荣柏公祠  
    刘荣柏公祠始修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巡视湖南,查通省各府、州、县志乘,得知武冈州(1952年洞口建县前,高沙属武冈管辖)刘族登科及第者不乏其人,明经威荐屈指不少,登仕者累累,簧门中济济多士。祠建成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陈宏谋奉钦命题肃敬雍和 又钤以印;长宝道陈浩奉钦命题奕葉流芳之额;礼部左侍郎吕宗伯奉钦命赠祠联:系出御龙,合十二代之祖德孙谋,已见清操松在涧;祠成唐杜,感百余年而家弦户诵,将其高阁杖燃藜。数百年来,几经风雨,正殿尚存,2004年复修一新。定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信公祠

刘信公祠系始建于清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二十二年竣工,历时五年,坐落于高沙镇石湾村,东连王府庄,西拥微风岭,男屏曾山、稠树庙,北倚马皇岭、仙迹庵;祠前连江环绕,柳絮飞花;祠后平山拱丘。紫藤缠树。信公祠为刘通信公后裔筹资修建,占地14亩,是一座三进两厢四合院式砖木结构的、具有明清时期风格的古建筑。建有牌坊、戏楼、厢房、礼堂、祖先堂、钟鼓楼及东厨西库等建筑,造型得体,布局合理。1943年,信公后裔、著名教育家刘寿祺在此办延光中学(寓意“延安之光”),后迁武冈刘氏总祠。后成为农村企事业单位驻地、大会场、学校,后在原址修建南泥完小。2011年复修,历时3年,耗资97.2万元。祠内匾、联、壁画、木雕、石刻气势恢宏,蔚为大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深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洞口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表   高沙宗祠一览表
  
    宗祠名称
  
     座落地址
    备注
曾六支祠(又称刘婆祠)
    兴隆社区今柳林完小
    不存
曾八支祠(又称邓婆祠)
    红鹅村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今文史博物馆。
李氏宗祠
    兴隆社区
   不存
袁庆公祠
    高武路今环卫所
尚存部分围墙
袁平公祠
    高武路今粮站
肖氏宗祠
    木山村食盐仓库
  尚存墙基
刘氏宗祠
木山村岩门前原木山小学
舒氏宗祠(老祠堂)
    南水村
   不存
舒氏宗祠(新祠堂)
    南水村
   不存
薛氏宗祠
    黄塘村
   不存
黄氏宗祠
    长江村
   不存
曾氏宗祠
    马安村
   不存
曾双荣祠
      石堰村
   不存
刘璞公祠
    牛江村
   不存
刘信公祠
    石湾村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玺公祠
    南泥村
   不存
刘氏宗祠
   今武冈市南桥泻油寺
武冈市文物保护单位      
许氏宗祠  
       大水村
    不存
唐氏宗祠   
       黒石村
    不存
黄淮公祠
     峙山村
    不存
梁氏宗祠
       荷花村
    不存
刘氏宗祠
    石榴村石榴小学
现石榴小学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沙发
laoxie234  金牌会员   2016-7-22 14:22:10
本帖最后由 高沙一员 于 2016-7-22 23:19 编辑

看到此文,才知高沙的古文化是这样的渊远.......可惜现代人知道的太少了,更不谈去研究......听老一辈讲,还有位于蓼水高沙上游的“”土坝谢家”的“谢家祠堂”曾经也是很巍峨雄壮,很有气势的,只可惜好像是毁在解放时期。多么希望能在还有亲见的老辈生前能够复原重修,传承宗族文化魂宝.......谢姓后裔有见此文的,请顶起!!!希望都能为此尽绵薄之力(⊙o⊙)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让你心飞……  论坛元老   2016-7-23 06:33:28
应该将洞口县所有的宗祠地址公布岀来,也好全部逛一遍。网上仅能搜到几坐已纳入国家文物的宗祠,其他都不知道在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湘剑吴戈  中级会员   2016-7-27 20:37:38 来自【湖南高沙网手机版】
徐姓宗祠,龙山村,今龙山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神者归来  网站编辑   2016-7-28 12:06:45
原来高沙还有这么多祠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免责声明:湖南高沙网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向涛律师

湘公网安备 43052502000012号

Copyright © 2013-2020 湖南高沙网 hngaosha.com 版权所有.

GMT+8, 2024-5-8 00:39 , Processed in 0.21229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可信网站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湖南辟谣平台 湖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我的设置 发布资讯 主论坛 手机版 微信登陆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