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平 发表于 2013-2-26 23:32:31

钟声同志和他的战友们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20:32 编辑

“本报评论员”
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一般针对重大事件,或者重大话题。在中央宣布薄熙来不再担任重庆市委书记之后,《人民日报》发表《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等三篇署名“本报评论员”的评论。社长张研农称,“(这些评论)确定基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统一全党全国思想认识、安定民心稳定大局的作用”。由此可见“本报评论员”在重大事件中的政治分量。


“任仲平”
《人民日报》其中较著名的笔名还有“任仲平”。港媒称:“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每一篇任仲平文章,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大公报社长张研农称,他长期担任“任仲平”项目组组长。


“国纪平”钟声的基友
《人民日报》社内部不仅有针对国内问题评论的笔名写作,对国际问题上亦有相关以笔名发表的评论。其中具有影响力的两个笔名,其中一个是“国纪平”。 “国纪平”取谐音“国际的重要评论”。


“钟声” 烧死 烧死 烧死

2008年又推出“钟声”系列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谐音缩写,两类国际评论主题围绕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


“皇甫平”
“皇甫平”实为“在黄浦江辅佐邓小平”之意。当时中国的改革进程因为特殊历史和现实因素而受到影响。该笔名评论连发四文,为改革摇旗呐喊。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讨论和观点论战,改革舆论态势因之得到根本扭转。
对于很多洞悉中国政治的人来说,值得注意的还不是皇甫平说了什么话,而是皇甫平是个什么人。行家一望而知,这只是一个笔名,是取了“黄浦江评论”的谐音,但只有很少人才知道,这是一个三人小组——《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周瑞金、评论部的主任和上海市委的一个干部。至少有一个人,当时上海市市委书记朱镕基,心里明镜似的:这三人的背后还有人,那就是邓小平。他们文章中那些最富于新鲜感和挑战性的话,几乎都是邓小平说的。其实,只要你稍有政治经验,就算没有机会亲耳聆听邓的讲话,也能看出一点蹊跷:看看当日中国南北所有那些理论家和政治家,能够这样来谈论改革、谈论国家意识形态纠纷的人,除了邓小平,还有谁啊?


“郑青原”
2010年10月末,《人民日报》以“郑青原”笔名连续刊发五篇评论,其内容更涉及“政改”等敏感话题。
新华网曾于2010年10月31日在首页醒目位置登载署名“肖勇”的文章《揭秘:<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的“郑青原”》,指出“郑青原”取义正本清源的谐音。有分析指,这是比“仲祖文”、“任仲平”更高级别的化名或谐音,或是政治局级别的舆论导向,意在对全党进行思想的澄清和意志统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后,人民日报-人民网,一个署名“郑青原”的文章横空出世,这是一个以前从未出现的新署名,人民日报-人民网连发了三篇他署名的文章,分别是《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篇比一篇有分量,尤其是第三篇涉及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敏感问题文章,在人民网以大字头条挂了24小时以上,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了以“郑青原”署名的文章的重要性,也暗示了“郑青原”这个署名的不一般
“仲祖文”
“仲祖文”是“中共中央组织部文章”的谐音,为中组部发表文章时采用的笔名。2011年末至今,恰为省级党委陆续换班、十八大召开趋近的时间节点,“仲祖文”频频发文,多次就人事政策、干部作风等宣示政策以及号召倡议,如《换好届还要接好棒》,《听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等。
“钟轩理”

“钟轩理” 是“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谐音,一般是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发布文章时的署名,此种署名文章代表的是官方机构权威的思想。
“钟政轩”
钟政轩是中央政法委为所公开发表的文章而用,很少路面
“卫民康”
卫民康是卫生部的笔名,是“护卫人民健康”的意思,很少露面


“魏民岩”

魏民岩是“是为人民代言”的意思,在2003年11月12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正确舆论引导人》


写作组

20世纪70年代,写作组曾领导舆论,当时的中国,普遍实行政治学习制度,一般每周学习至少半天,而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两报一刊”的重要文章。写作组在当时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些写作小组

梁效:谐音“两校”,是运动时期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主要笔名。
罗思鼎:谐音“螺丝钉”,是运动期间上海市委写作组的主要笔名。
唐晓文:谐音“党校文”,中央党校写作组化名。
初澜:谐音“出蓝”,取义于“青出于蓝”,文化部写作组化名。
方泽生:取意“刚开始做毛泽东的学生,就起一个叫‘方泽生’吧!”
石一歌:专写鲁迅作品评论的“十一个人”。(余秋雨为该组成员)
方岩梁:取自毛泽东诗词“风物长宜放眼量”后三字。
丁学雷:上海市委写作组化名,寓“丁香花园学习雷锋”之意。
洪广思:北京市委写作组
据政情分析人士介绍,上述笔名的产生和中共内部的政策宣传和政策指导体系有关。一般情况下,中共的部分方针与政策会通过决议、通知、意见等公文性文件逐层传达。这种层级化的传递虽能使工作推进有条不紊,但亦有封闭和机械之虞。因此相比较而言,笔名文章在官媒发表带有官方权威思想的文章,可以具有更大的宣传和传达半径(官媒读者多位党员),在行文上亦可以比公文灵活。此外,部委亦能向外界广泛地宣告其态度。笔名文章和公文传达二者相得益彰,构成中共的独特的传达体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钟声同志和他的战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