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水欢歌 发表于 2014-8-10 13:50:22

古城镇保护之忧

“数量饱和的游客成天在每一条街上喧闹拥挤,一座自在自足的古城和一种世代延续的生活就这样被生生割裂。”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周洪鹏
  今年以来,云南香格里拉古城、湖南洪江古商城、贵州镇远侗寨、云南丽江束河古镇等多座古城镇接连遭遇“火烧连营”,损失惨重令人惋惜。
  本刊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威胁古城镇的不仅有“火患”,还有商业化冲击造成的原住民外迁和本土文化流失。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古城古镇,在现代化浪潮中能否得到妥善的保护与传承,令人担忧。
  火险成古城镇最大隐患
  1月11日凌晨,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独克宗古城发生大火,仓房、金龙、北门三个社区受灾,大火烧毁房屋242栋,过火面积占古城核心保护区的17.81%。
  2月17日晚,湖南怀化市洪江古商城的一栋古窨子屋民居突发大火,多户房屋葬身火海。自2013年10月20日以来,这座明清时代的古城在短短几个月陆续发生4起火灾,多栋记载并见证洪江数百年风云沧桑的古建筑被火海吞没。
  4月6日凌晨,云南丽江束河古镇的一家商铺发生火灾,10间铺面被烧毁。束河古镇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保存较好的一个重要集镇。
  今年以来,已先后有多地古城遭遇火灾,令人扼腕痛心。“以前一到晚上,大家都会在古城四方街跳舞,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也会来一起跳锅庄,非常开心。”独克宗古城居民松云凤说,“现在,看到这些真的太心痛了。”
  “独克宗”藏语寓意为“月光城”,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据统计,此次火灾烧毁房屋直接经济损失接近9000万人民币,而火灾中消失的部分文物、唐卡等佛教文化艺术品,则注定成为永远的遗憾。
  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福泉曾撰文说,这两年来陆续发生火灾的丽江大研古城和独克宗古城都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每一次大火都意味着对古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打击。而这种火灾的打击又是使人无可奈何的,只能寄希望于修旧如旧的重建,但毕竟很多珍贵的历史已经在火焰中化成灰烬。
  由于特殊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我国的古城、古建筑最怕火。在专家眼中,除了建筑本身的原因外,人类活动成为古城火灾最大的隐患来源。
  古建筑专家柴泽俊表示,中国的古建筑大部分都是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最怕火烧。“这些古城、民居大院有着相当大的规模,其中还存有不少文物,一旦着火,那损失将是毁灭性的。”
  由于古城镇建造年代都比较久远,很多古城内的道路非常狭窄,现代大型消防车辆无法直接进入火灾核心区,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古城怕火的原因之一。
  据专家分析,古城火灾主要有四个来源:
  首先是明火,如做饭、取暖等,尤其是商业开发后,越来越多的酒吧、饭店进驻,明火较多,稍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独克宗古城大火就是由一家客栈经营者使用取暖器不当而引发,“入睡前未关闭电源,取暖器引燃可燃物”。
  其次,不少古城相当多的电线都老化严重,互相装接的电线经常冒出火花,容易引起火灾。2010年11月25日,浙江苍南县砚山镇顶村发生火灾,13间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民房付之一炬,起火原因正是由于电线老化。
  三是节庆日燃放鞭炮,一些带有宗教、民俗色彩的活动也极易引起火灾。消防部门介绍,每年清明节都是火灾的危险期,农村烧纸祭祀的老习惯,极易引发火灾造成财物损失。为了确保平遥古城的绝对安全,今年1月起,平遥永久禁止在古城保护范围内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禁止销售、放飞孔明灯。
  四是旅游参观者的不当行为可能带来火灾。随着古城的不断开发,旅游参观者日渐增多,山西平顺就曾因一个烟头损失三座金代建筑。
  据统计,我国现有123座历史文化名城、252个名镇、276个名村、8630家文物保护单位、3744个古村寨,基本都为木结构建筑,火灾隐患较为严重。数据显示,2009年至今,全国文物古建筑已发生火灾1300多起,其中由生活用火不慎和电器原因引发的火灾居事故原因前两位。
  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挑战
  如果说火灾是古城镇、古建筑面临的最大安全隐患,那么古城镇过度的商业开发便是其历史文化传承面临的最大挑战。
  “古城内的不少建筑承载着文化和历史,很多院落不仅是古色古香的木头建筑,而且是一部活生生的生活史,承载着一页页古城的历史。”身为土生土长的丽江人,杨福泉对于丽江大研古城感情深厚。
  一名丽江本地人告诉记者,古城居民的生活方式有着自己的特色。“一条街上的人家,会轮流值班打更,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防盗。土木结构的建筑难免发生火灾,出现这种情况,附近左邻右舍的居民肯定会一起帮忙。”
  对于穿城而过的河水,古城居民更是保护有加,据当地居民称,每天早上十点以后就不会在河里涮洗拖布。
  杨福泉介绍说,历史上,外地人进入丽江古城生活必须遵循当地习俗,入乡随俗,因此很快融入当地,丽江古城姓氏有近200种即为民族融合的证明。
  然而,随着丽江旅游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大研古城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商业化的大潮。大批原住民搬离古城,越来越多的外地商户进驻。按照丽江当地人的说法,“以前在古城看不到几个生人,如今变成了看不到几个熟人”。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有学者曾这样评价丽江的现状:“数量饱和的游客成天在每一条街上喧闹拥挤,一座自在自足的古城和一种世代延续的生活就这样被生生割裂。”
  来自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的一份报告指出:丽江古城传统文化形态的构成要素,如人口结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乃至生产生活方式都在逐渐被外来文化同化或异化,民族文化保护面临新的挑战。
  在丽江,具有千余年历史的纳西族传统文化——东巴文化正遭受着这样的影响。据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馆员木琛副研究员介绍,虽然旅游刺激了东巴文化的传承,很多游客通过服装、饰品等接触到东巴文化,但同时为适应旅游市场而开展的偏离传统的东巴文化展演、展示活动十分频繁,东巴文化的面貌及存在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异,让人们对东巴文化产生误解。“有些商店卖的T恤衫上印的东巴文字都是不正确的。”木琛说。
  古城保护贵在延续历史文脉
  一方面是不断发生的火灾让古城古建筑处于危险的境地,另一方面,越来越红火的商业开发威胁着古城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对历史建筑损毁和文化失传的双重夹击,古城保护应该何去何从?
  “古城、古建筑等应该坚持文化保护为主,社会效益为重,兼顾经济利益,但绝不能把它们当成摇钱树。”柴泽俊说,“这些都是真正反映中国民间生活的实物,损伤一处就少一处,再照样修,都是假的。对于古城、古民居的保护,人防是最主要的。”
  如何防患于未“燃”,避免古城内的建筑遭受毁灭性打击?相关部门已经对此展开了部署。1月13日,在云南独克宗古城大火发生后第三天,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加强文物消防工作的紧急通知》强调,要将保存文物丰富集中的古城、古镇和古村落作为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各文物、博物馆单位要加强管理,改善防范条件,全力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率。
  4月3日,我国首个由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多家职能部门联合制定的强化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根据指导意见,城乡规划、文物部门要将消防规划纳入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审批的必要条件,2017年底前将消防内容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程,并用3至5年时间完成100处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古城、古村寨和古建筑群消防安全工程建设。
  指导意见还加强了对失职渎职的问责追究。“各级政府要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工作考评,建立多部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对失职渎职或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此外,专家还强调,在古城镇保护上还需要建立明确规范,哪些地方不准吸烟,做饭取暖用什么样的设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细则并且严格执行。在重要的文物场所、建筑物比较集中的地方,更是应该严格禁烟。
  在保护古城古建筑免遭火灾损毁的同时,面对红红火火的旅游开发,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样重要。
  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曾说:“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他们需要在环境中体味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摸过去的痕迹,而没有历史和传统的城市是荒漠,是有感情的人不能忍受的。”
  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认为,古城保护应该尊重那些世代生活其中的古城民众。一旦在保护中剥离了古城民众,不仅古城的生命难以维系、古城的风貌难以保全,即便短期成功,时过境迁,被保护的古城空壳也会因缺乏灵魂而无声死去。
  受访专家表示,在进行古城古建筑修复重建过程中,对水系、老街等空间形态重建修复的同时,对原住民及其乡风民俗等生活形态也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让附着在古建筑上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同时,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普及保护观念、健全保护法律法规,让历史建筑保护成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让普通百姓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不仅仅把建筑遗产看作物质层面的空间,而且也看成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还应不断完善保护法规,维护历史遗产所有者的权益。
  “古城的生命在于文化,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徐建新表示,传承文化,可以找寻那些能够认知、体现并延续古城传统的历史脉络及文化传承人,尊重并且扶持他们,使一个地方的文化血脉得以在即便是市场大潮覆盖的今天,也可持续地世代存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城镇保护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