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沪昆高铁过境争夺战
“沪昆高铁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生命线”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安庆 | 湖南娄底、邵阳报道3月28日,依旧是倒春寒天气,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洋溪镇小土丘上,用来测量线路的定桩很显眼,对于那条可能途经此地的高速铁路,娄底市人大代表杨一兵盼望已久,“建成之后,一个小时可以到长沙,4小时可以到上海。”
“但只要铁轨还没铺上,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杨一兵叹着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到目前为止,娄底和邵阳这对“湘中兄弟”,为了将于2014年通车的沪昆高速铁路,已经展开了整整4个月的角力。
杨一兵所说的沪昆高速铁路,是我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项目之一,投资2800亿元,全长2066公里,计划于2009年年底开工建设。
2008年12月5日,铁道部召集沪昆高铁途经5省的主要领导,中铁二院、中铁三院专家,以及娄底市、邵阳市的相关领导,在长沙召开了“一部两院五省联席会”。会上,沪昆高铁经娄底市冷水江、新化等地进入怀化的取直比对方案,得到专家的推荐。
这意味着,这条高铁可能会绕开邵阳。在此之前,入选讨论的三套备选方案中,有两套方案途经邵阳,这曾让邵阳人激动不已。
一位与会人员称,当时出席联席会议的邵阳市副市长彭源贤当即表态“服从大局”。
就在第二天,湖南红网“三湘四水论坛”和邵阳论坛上,邵阳网友展开攻势,称专家推荐“取直方案”是“伪科学”,更有网友声言要雇请民间侦探,搜寻有关专家“不纯洁”的证据。
邵阳民间“保路活动”发起人之一孙建仁向本刊介绍,邵阳网友随后向湖南省领导递交了公开信,“沪昆高铁对邵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邵阳现在虽然经济落后,但不构成被抛弃的理由!”
此后连续十天,两大城市论坛都是争论沪昆高铁走向的帖子,每日发帖量上千。
一面是网友的争论,另一面,事情却很快发生了变化。
12月7日,一条出人意料的消息摆在新化网友面前:沪昆过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消息,被新化网友质疑为邵阳官方在“跑部前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民间角力
导火索已被点燃。
2008年12月25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来到长沙。当地官方一位人士称,在湖南省召开的联席会议上,省有关领导希望铁道部在沪昆高铁湖南段走向上,适当考虑照顾邵阳利益,刘志军表态“铁道部将尊重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意见”。
12月27日,邵阳网友开始组织网络万人签名“保路行动”。网友搜集了专家的地址和电话等,并发出了千余封请愿信。
同日,驻扎在娄底的中铁三院专家,停止了对冷水江、新化线路的航测勘察工作。
就在湖南媒体公布专家推荐方案后的第19天,中铁三院在邵阳重新做了勘察,并设计高铁过邵阳方案。
紧接着,一条“小道消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在铁道部向国家发改委上报的《建议书》中,可能首选推荐邵阳。
新化人感到了危机。2008年12月29日,新化护路联盟成立。为反击邵阳网络万人签名,联盟决定在网络上发起十万人签名,并增加地面签名。
2009年元旦,护路联盟志愿者在新化火车站天华广场和南门湾,发起了万人签名活动。本刊记者获得的现场影像资料显示:在清末蹈海殉国的志士陈天华英雄的雕像下,许多新化群众站在横幅前,手持高音喇叭,对着人群高喊着护路口号,“我们将誓死捍卫沪昆高铁。”
1月4日,娄底市人大代表李红育将护路签名横幅在市两会上展示,娄底电视台《娄底零距离》进行了报道。
邵阳也不甘示弱。就在新化发起“万人签名”十天后,邵阳同样发起了街头签名,一天内,在长达160米的横幅上,密密麻麻地留下了5万邵阳人的笔迹。当日,《邵阳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经过一周沉寂,1月12日,新化县商业协会举行护路誓师大会,县建材协会也做了声援动员。
同样隶属娄底毗邻新化的冷水江市,也发起了护路运动。
原本“相逢开口笑,娄邵一家亲”的局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月15日,中铁三院恢复了对冷水江、新化的航测、勘察工作。
邵阳市发改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刘玉江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事实上,中铁三院付出巨大,他们同时派出两路专家,对新化、邵阳进行了勘测研究。
截至本刊记者发稿前,新化共发动了三次大型地面签名活动。
针锋相对
“相比经冷新(冷水江、新化)的取直方案,经邵阳方案高铁长度需增加14公里,行走时间相应增加4分钟左右,投资也高出近20亿,每年还有上百万的冷新旅客量流失。”冷新人想以此反击邵阳。
“走邵阳方案沿线大部是盆地与低矮山丘,施工难度小,投资并不会高于走新化方案。”邵阳民间“保路运动”发起人之一孙建仁说,冷新方案要避开的采空区较多,地质条件更差。
“冷新方案山区里程有100多公里属雪峰山脉中段,隧道桥梁多,施工难度大。”原邵阳政协主席李竟成说。
冷新人并不示弱,“冷新方案不仅覆盖了娄底420万人,而且辐射周边共800万人。”
一时间,双方你来我往,频频抛出“节省时间论”、“损失客流论”、“重复建设论”、“路网区域论”等。
“新化是国家级贫困县,应该大力支持。”原新化县扶贫办主任杨国吾对本刊记者说。
“要比穷,邵阳更穷,邵阳的人均GDP仅为湖南省的44%,很多经济指标上写的是,争取在全省排名中并列倒数第一。”刘玉江说。
“如果沪昆高铁经过邵阳,就是重复建设。”新化网友曾平辉认为,邵阳已经形成了三纵五横的交通网络,再建高铁只是“锦上添花”。
孙建仁反驳说:“衡邵怀铁路只是渝厦铁路中间的一段,两条铁路功能、使命都不相同,是互补关系,如果说重复建设,新化还有湘黔线和沪昆线平行呢。”
让新化人焦灼的原因还在于,湘黔铁路新化段有可能改为货运线。“如果沪昆高铁不过新化,新化将被彻底边缘化。”新化护路运动发起人陈梦林告诉本刊记者。
邵阳人孙建仁却认为,当年错过了湘黔铁路,使邵阳的交通在50年内成为盲肠,覆辙不能重蹈。
在两城市的地方论坛,相关论战帖子不计其数,涵盖两地的经济资源、历史文化等,后来甚至连两地的历史名人和人脉资源也“锱铢必较”。
签名与“散步”
为应对邵阳咄咄逼人的态势,新化网友曾平辉、陈梦林(网名“陌陌”)等人,发起了新化“护路运动”。
曾平辉是“新化人网络论坛”发起人,已在广州打拼多年,2009年初专门从广州赶回家乡组织护路运动。2008年底,他曾专程回乡召集网友座谈会。
陈梦林对本刊记者说,在此之前,网友们曾和政府方面有过接触,对方的态度是,“不鼓励,不干涉”,“我们的顾虑一下子没了”。
生活中的陈梦林是个乖乖女,“去菜市场买菜都不好意思还价”。
“十万人签名”是“新化人网络论坛”发起的首次护路活动。活动用的横幅和广告牌,是在新化籍网友“梅山魂”的打字复印店里连夜赶制的,2009年1月1日早9点,这几条横幅被挂在了新化火车站广场,红底白字:二广高速被抢了,沪昆铁路不能再被抢走了。
从当时拍摄的照片上看,广场上有高举着拳头演说的老人,趴在横幅上签名的小孩和远远站立的几名城管和警察。无论散步还是演说、发传单,现场秩序都不混乱。陈梦林说,“护路运动”是一次有理有据有节的民间诉求。
“护路运动”的参与者年龄在25岁到30岁之间,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热爱家乡,对家乡的未来发展有忧患意识。”冷水江护路运动发起者杨思维对本刊记者说。
在“护路运动”中,新化网友“米粒”和“烂眼睛”在网上相识并成了情侣,这也成了新化民间护路的一段佳话。
邵阳阵营的行动同样迅捷高效,他们的部分骨干曾参与了一年前的怀邵衡铁路之争,为该铁路过境邵阳摇旗呐喊。
一年前,铁路知识爱好者“宝庆狼”辞去了月薪6000元的工作,从杭州回到邵阳家中,与同伴一起成为“护路人”。2008年下半年,沪昆高铁娄怀段立项,此时怀邵衡铁路的走向已经逐渐明朗,“宝庆狼”和同伴们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争夺沪昆高铁过境。
论坛口水战
网上论战中也不乏语言暴力。“关进号子”、“狗头落地”这些字眼随处可见,以致红网不得不痛下“封杀令”。
邵阳、冷新双方在网上的争论进入白热化后,请求加入者的身份会受到严格盘查——管理员会让申请加入者报上手机号码,然后拨过去,用当地方言与对方聊天,一旦发现口音不对或者迹象可疑,立即封杀。
“严格审查,是为了防止‘间谍’混进来,打探我们的情况。”陈梦林说,“但还是有邵阳人渗透进来,所以我们过一段时间就会搞一次大盘查。”
另一方面,冷新阵营也不断有“探子”混进邵阳人的QQ群,刺探消息。
这只是双方网络大战的冰山一角。
2008年12月5日公布了冷新方案后,论战的帖子就如潮水般冒出来,淹没了数个相关论坛。
网友“锷未残”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作为邵阳阵营发帖阵地之一的“天下邵阳人论坛”,注册用户有两万多人。“新化人论坛”的注册用户,也达到了三万多人。
红网“三湘四水论坛”一度是论战的主战场,“有段时间,里面所有的帖子都跟高铁有关,后来红网开始删帖,见到‘沪昆’字样就删。”“锷未残”说。
“锷未残”本名程炯,年过七旬,是红网论坛邵阳版版主,他近4个月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发帖和回帖——支持邵阳争取高铁过境。
程炯曾收到新化网友的手机短信:“尊敬的程老,你的行为很可贵却不合时宜,不要做第二个严农了,路不是这样抢来的。”
邵阳市原政协副主席严农,曾为邵阳争取怀邵衡铁路而奔走,于2008年12月去世。
磕头请愿
2月15日,十几名邵阳网友商议,在6天后组织一次大型“散步”活动,以对抗新化的万人签名。
一个月前,新化商业协会曾组织了一次护路誓师“散步”。
2月21日的“散步”并不顺利,“锷未残”给市公安局申请书上的“散步”人数是10万人,但并未得到批准。当天,“锷未残”率领十余人的“散步”队伍,举着横幅孤单地走在马路一边,旁边是几十名全副武装的警察,马路对面则是尾随而行的数量庞大的围观群众。
2月23日,湖南省政法委书记李江赴邵阳调研铁路事宜,网友们又组织了一次请愿活动,并在马路上散发传单,传单开头的第一句是,“危急!邵阳的生命线危急!”
2月24日下午,李江与群众代表见面。年过70岁的程炯,在他人搀扶下来到李江下榻的宾馆,当众向李江下跪请愿。
对铁路的期盼,不仅存于民间。在会面现场,邵阳市人大代表谢建云追溯上世纪70年代初,27万邵阳人民用血汗和生命铺就了湘黔铁路,牺牲了176名建设者,至今还有400多名伤残者的历史,“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但是最终湘黔线却没有从邵阳经过,错失了发展的机会。”
谢建云告诉本刊记者:“说至动情处,我和其他一些人大代表眼含热泪,代表760万邵阳人向现场领导磕了三个响头。”
高铁绕弯?
事实上,各城市铁路过境之争并不罕见。2008年10月25日,《三峡晚报》就曾报道为争十宜铁路过境,襄樊、神农架两地角力,均派出主要领导到湖北省会武汉游说。
2009年2月《成都商报》也曾报道,在“成贵铁路”正式的预可研报告未提交铁道部时,云贵川10余个市县为争取线路经过而展开“激战”。
原邵阳市政法委书记尹文武告诉本刊记者,同样是修建沪昆高铁,江西为了照顾萍乡、宣誉、余市等几个城市,让高铁在江西走了个“W”形;浙江省内高铁若取直线不可能经过金华、义乌;为照顾贵州凯里、安顿、六盘水和云南曲靖等人口大市,沪昆高铁分别拉长了50公里和40公里;高铁在湖南,为什么不能体恤我们,为邵阳的发展绕14公里?
尹文武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邵阳由于交通不便吃了很多亏。第二汽车制造厂因邵阳交通闭塞,最终选址湖北十堰。邵阳新宁县是全国脐橙产区,但离火车站有200公里,好多橙子烂在了山里。”
事实上,新化与邵阳的交通线路之争,由来已久。
原新化县扶贫办主任杨国吾告诉本刊记者,当年320国道已经在新化划好线路,在该县洋溪镇已经放了红线,最后经过的却是邵阳。1997年,力争一搏的新化人,依旧没能迎来洛湛铁路。几年前建成通车的上瑞高速公路,本来预定过新化再到怀化,但结果却是“弃新投邵”。
新化县洋溪镇寨边村村支部书记邹同清说:“沪昆高铁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生命线。”
高层重视
两地的争夺战,引起了湖南省高层的重视。
在前期专家推荐的娄底过冷新方案中,考虑到邵阳的利益,专门制定了一个补充方案:经娄底、新化取直方案,通过娄邵线提速改造,并修建与娄底南站之间的联络线,可开行邵阳至长沙方向的城际列车,解决邵阳地区旅客出行问题。
对此,邵阳各界未能接受。
据邵阳市发改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刘玉江介绍,3月20日,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到湖南,与湖南省委省政府、中铁三院专家团、娄邵两市领导,对沪昆高铁娄怀走向进行了评审。评审初步达成的线路方案是,在邵阳新邵县坪上镇设邵阳北站(地级站),在新化县洋溪镇设新化南站。为了方便邵阳人上高铁,规划邵阳到坪上的高速公路35公里。
此外,将娄邵铁路提速到200公里高铁标准,怀邵衡铁路加双线并提速。冷水江牺牲设站的利益,出让给邵阳。但冷水江、涟源开通到坪上的高速公路。
但是,这一条被称为“娄邵双赢”的方案,并没有得到邵阳民间的认可。
孙建仁说:“这等于便宜了新化,等于是冷新喝酒,邵阳埋单。”实际上,坪上距离邵阳市区35公里,而距新化和冷水江的距离则分别为31公里和20公里。
谈及引发这一风波的原因,刘玉江认为是“双方沟通少”。刘告诉本刊记者:“既然有三个方案,勘测队的人员肯定是要到几个地方都去看一看,事实上,并没有最终确定走冷新还是走邵阳。只是与会的部分专家讨论了冷新方案,湖南当地媒体就把这消息过早披露了。”
“在四周崇山峻岭的小镇坪上设站,对拉动邵阳经济发展意义不大。”刘玉江说,“现在政府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恳请上级兼顾、处理好两地百姓的利益诉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