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自治遗产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9:29 编辑马斌 发表于2013-07-09上海经济评论
一百多年前,张謇在南通兴实业、办教育、开慈善,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南通成为近代史上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
一百多年前,张謇在南通兴实业、办教育、开慈善,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南通成为近代史上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这些,无不缘于张謇为实现其“建设一新新世界雏形”的救国理想和区域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全方位的苦心经营。当然,张謇南通自治的梦想最终月残梦缺,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张謇南通自治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基础、主要内容、实践及幻灭原因,可以以史为鉴,在历史“穿越”中把握现实与机遇,找到科学的社会治理之策。
自治理念的建构 舍弃了对仕途的渴求后,张謇转向欲在南通“建设一新新世界雏形”。 张謇建设“新新世界”的理念集中表现在其所推崇并竭尽全力加以实施的“地方自治”,通过地方自治,以实现南通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生活富庶、民智尽开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兴盛。张謇所描绘的宏大蓝图和追逐的美丽梦想,就在于欲使南通成为世界瞩目、世人羡钦之地,“南通县者,固国家领土一千七百余县之一,而省辖六十余县之一也。以地方自治、实业、教育、慈善、公益各种事业发达,部省调查之员,中外考查之士,目为模范县。” 为了使南通真正成为这样的“模范”,张謇既要在政治上谋求使实业赖以生存的发展空间,周旋于政府要员、军阀土豪、乡绅谋士之间,又要为以“大生”为核心的数十家企业的生产经营苦己心志、劳己筋骨,还要为从小学到大学、从实业学校到社会教育机构谋篇布局、筹资勘地,更要为从城镇到乡村、从内河到沿海、从道路到桥梁、从公园到剧场、从旅店到银行等整个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奔走呼号、亲力亲为。 “‘地方自治’是张謇中年以后倾注最大精力和取得最大成就的人生事业,是其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当然,张謇所怀揣的这种梦想,一方面是张謇的责任心、道德心使然;另一方面,这也是张謇想要摆脱或远离腐朽政府和恶劣社会环境、偏安一隅的无奈之举。令其忧郁和悲愤的是,“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国者民之积,民之中各有一身在焉。国弱望亏,其害之究竟,直中于人人之一身。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以我中国黄帝尧舜神明之胄,退化不振,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诸君以为可耻否乎?” 张謇把梦想寄托于地方自治上。“治本维何?即各人抱村落主义,自治其地方之谓也。今人民痛苦极矣,求援于政府,政府顽固如此;求援于社会,社会腐败如彼。然则直接解救人民之痛苦,舍自治岂有他哉!” 正因为如此,他为“新新世界雏形”之梦的实践就成为其毕生奋斗的历程。“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初具。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县而无惧,则未也。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数,謇方目计之,心营之。”这种出之内心的真诚自省,既是自谦,更是对“新新世界雏形”推进的渴望和追求。 张謇的理念既不杂乱,亦不虚幻。他按照自己的先实业、再教育、又文化、亦慈善、还盐垦的具体路径,同时强化地方议会、自治会、警察等地方政权的建设。张謇在回顾自己的思路与实践时说,“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謇自乙未以后,经始实业;辛丑以后,经始教育;丁未以后,乃措意于慈善。盖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而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者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南通教育慈善之发端,皆由实业。” 张謇固然将农工商、实业、教育看作富强之本,但更把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作为弥补地方自治短板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从张謇关注这项事业、凝视社会这个角落就可窥见其梦想序列之一斑。“慈善除旧有恤嫠、施棺、栖流诸事外,凡特设之事六:曰新育婴堂,曰养老院,曰医院,曰贫民工场,曰残废院,曰盲哑学校。” 只有让社会弱势群体同创和共享“建设新新世界雏形”的成果,对于张謇而言才能心安理得。
自治幻灭的缘由 张謇作为“建设新新世界雏形”的倡导者、设计者、建设者,希望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以及其他的社会改良措施来改变南通城乡愚昧落后、闭塞贫苦的状况,进而达到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目的。1921年,他在《论省自治答赵炎午函》中说:“謇抱持村落主义三十年矣,……埋首蓬蒿,自适己事亦三十年,深知兹事之艰困。……倔强一夫,与二三兄弟弟子,颠顿搘拄,且蹶且进,且奋且忍,其为苦,诚履之而后知,及之而后艰焉。” 由此观之,张謇不仅早就怀有宏大蓝图,而且对实践和实现这一梦想的艰难困苦深有感触。张謇对地方自治既充满憧憬,又不无担忧,似乎隐隐约约已感觉到“破灭”的寒潮来袭。“上年则岁歉纱贱而厂息薄,已有决踵见肘之势。因念兄詧年已六十有五,謇亦六十有三,不独实业之盈亏消长,不尽操于人谋,即詧兄弟之智虑精神,会亦颓于衰暮;而此十有六端教育慈善之事,若仅顾目前,不即绸缪基本,在今日已有力小任重之虑,在将来更不免人亡政息之忧。” 张謇的直觉和预感是准确的。正如张謇所预料的那样,地方自治的星光随着1922年爆发的棉纺织业危机及1926年张謇的黯然离世而逐渐暗淡,并从此走向衰败。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张謇自治理念幻灭中吸取经验教训。 首先,张謇所处的时代为其“新新世界雏形”播下悲剧的种子。晚清朝廷的无能,北洋政府的腐败,军阀混战,张謇企图左突右闪地躲开这些劫难而专心致志地经营南通这片天地。这本身就有梦幻的成分。但对于张謇而言,他明知不可为而不能不为。 张謇之子张孝若也曾说过:“我父本来拿南通当一个大花园去布置点缀,所有的心血、所有的家产,都用在这个志愿上。”这自然不能用“书生气”之责难相苛求,恰恰是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自然环境可以适当改造,面对社会环境的极端恶劣,张謇已深感无能为力,因而愁绪万千。“生已愁到死,既死愁不休。六合荡荡谁汝幽,千金之气意气酬。明明日与月,岳岳山与丘。”惆怅和愤然溢于言表。 其次,势单力孤为“新新世界雏形”实现写下破碎的注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于全体民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而“建设新新世界雏形”之梦缘于和得力于张謇个人或少数精英才能维系,因此注定了其走向没落的历史必然。时势造就英雄,南通的土壤生长出张謇的个人英雄梦。有学者指出:“南通模式是一种‘一人致是’的强人主治模式。南通区域现代化的一度辉煌,不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它强烈依赖于一个世所罕见的地方精英的超常领导。作为地方精英,张謇集众多独特资源于一身,包括世人难以企及的名望、身份、能力、禀赋和社会关系纽带,使他在当时中国官绅商学各界脱颖而出。” 张孝若对此亦不无感慨,认为南通地方自治不应被其父看作只是一人一家之事业,而应当是南通120万全体人民自动自觉之事业。日本学者桐原健真为之感叹,“以上这么多的事业都必须由他一人亲自去办理,不禁让人觉得有些悲哀。对于中国现状的深深忧虑时时刻刻刺激着他,让他为之奋斗,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可是他的斗争未免过于孤独了。” 第三,“急进务广”的发展方式埋下了失败的伏笔。四十多岁才中状元的张謇本来就有迟暮之感,又因为通海地区的蛮荒落后,使张謇急于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迅速地加以改变。自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1899年大生纱厂正式投产之后,以大生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急速扩张,成为一个拥有众多企业的企业集团,“滚雪球”效应被猛烈放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全面铺开,文化设施、市政改造、慈善公益等多措并举,“一城三镇”建设如火如荼。在如此短促的时间里办成如此众多的事业,难免没有拔苗助长之虞。“由于缺乏正确的宏观指导,不仅没有严格控制各种企业、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反而在没有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匆匆上了许多不该上或应该缓上的项目,以致战线过长、摊子过大、资金全面短缺,信贷恶性膨胀,远远超过了大生资本集团自身的承受能力。” 其结果是全线溃败,张謇因此反思道:“南通实业,三五年来,因急进务广,而致牵搁。” 概括地说,张謇“建设一新新世界雏形之志”破灭的根本原因除社会制度腐朽及其晚清民初政府的腐败外,最重要的还在于没有将个人或少数人的“英雄梦”变成人民群众的“百姓梦”,在于张謇脱离现实根基而对海市蜃楼般梦境的过于急迫的追求,在于经济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欠亏空。
带来的启示 当然,我们不应求全责备于历史人物。我们也“不应将张謇看成是单纯埋头从事于实业与教育,他是把政治、教育、实业三方面的革新作为一个总体来认识并为之奋斗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能够办成这么多企业、事业,而且如此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面貌”。 张孝若曾深情地总结其父对地方自治的贡献,“我父经营地方的志愿,到二十余年方才有一点模样;实业方面从种植原料造成货物运输出去,直接间接的农工商人,依赖生活的,总有几十万人,为地方国家兴的利益,每年总近千万元;教育从幼稚园办到大学,慈善事业做到老者安之有养老院,少者怀之有育婴堂,其他无告无教的人,有残废院、盲哑学校;全县有通行的路,完备的水利,全县没有一个乞丐。……他拿南通地方的事,当作他自家的事;他自家的荣誉,就是南通地方的荣誉。……到了病重的时候,还时时提到全县工业原动力的大电厂没有办成;全县民兵的制度没有办成,引为遗憾。他经营地方的精神,至死未已。” “由于张謇离开了人民民主革命的主流,以个人的力量孤军奋战去经营地方自治,其挫折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在南通地区的30年苦心经营,毕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从张謇“建设一新新世界雏形”的最后幻灭中,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挖掘和丰富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深刻内涵及其实现策略,特别重要的是要继承其宝贵的历史经验,为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亦可以为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及其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决策过程中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参考。 张謇自己对经营南通曾这样说道,“鄙人积二十年之血汗,艰难辛苦而成之者也。外人日月来观,许为中国自治模范,腾之彼报;而与鄙人绸缪缔造之志愿,尚未达也。举一年之所入,赴一心之所期,窃若尽我余年,以一隅与海内文明国村落相见,此或不辱我中国。”■
(作者系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