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水欢歌 发表于 2013-8-23 11:30:44

教育家杨韶华

      杨韶华(1893―1952),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于武冈州曲塘杨家(今洞口县高沙镇),民国32年(1943)迁居武冈县城高庙。民国6年(1917),杨在湖南岳麓高等师范学校中国文学部毕业后,留长沙任教。民国9年11月杨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5年投笔从戎,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法处任上尉科长,次年升任少校军法官。“马日事变”后,该处曾杀害中共党员多人。杨韶华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极为不满,于民国17年辞去军职,重返教育界。民国27年,杨任武冈县教育局局长兼蓼湄中学董事长,并创办武冈县立乡村简易师范学校。民国29年,任湖南省立第十师范校长。       民国31年2月,杨韶华任湖南省立第六师范校长,到职后,立即扩建校舍,美化校容。湖南教育厅长朱经农称赞该校是湖南教育界创业建校的典范。杨鉴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局,提倡“三杆(笔杆、锄杆、枪杆)教育”,力求培养学生具有文人的素质,军人的纪律,农民的耐劳精神,以利抗日救国。为实施锄杆教育,辟农场80亩作为生产劳动基地;在枪杆教育中,将军训列入课程,日常起居讲究军容军纪。民国33年6月,日本侵略军压境,杨率领全校师生400余人,迁移到绥宁县黄土坑继续开课。民国34年3月,日军发动湘西战役,大举进攻雪峰山区。其时,学校已3个月未获国家经费,生活极为困难,师生对学校前途深感忧虑。杨召开全体师生大会,号召大家:“环境愈艰难,我们愈奋斗;愈激流,愈涌进!一定要把学校办下去,保存国家人才,伸张民族志气。”3月25日,他将70岁的老母和妻子儿女就地安置,率领师生毅然再迁芷江。沿途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又遭土匪的频繁抢劫和敌机的狂轰滥炸,备受艰辛。幸赖“三杆教育”的效力,师生精神饱满,有惊无伤。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9月,他率领师生返回武冈校本部。民国36年,省教育厅督学刘剑鸣、陈省觐、刘卧南视察第六师范学校,高度赞扬该校在抗日战争时期,辗转迁徒,历时一年,行程千里,艰苦奋斗,纪律严明,肯定“三杆教育”成效显著,联名提请省教育厅嘉奖杨韶华。后经省厅批准,该校被定为湖南省师范教育示范学校。      1949年10月30日,武冈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实行白色恐怖,县城戒严,机关、学校、团体停工停课。杨韶华召开校务会议,作出“全校师生不疏散、不迁移,保护好学校财产,迎接解放”的决议。新中国建立后,杨韶华将一所保护无损的学校移交给人民政府。1952年2月14日,杨韶华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3月28日被错误处决。1986年2月2日,武冈县人民法院撤销对杨韶华的原判决定,摘掉反革命帽子,恢复名誉,并认定为起义人员。

蓼水欢歌 发表于 2013-8-23 23:20:12

武冈县教育局局长兼蓼湄中学董事长
1952年2月14日,杨韶华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3月28日被错误处决。

袁安强 发表于 2013-8-25 08:39:15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9:36 编辑

历史起风云,巨澜见航标。高沙,无愧于人杰地灵,历久弥新的熏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家杨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