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文本(2)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9:48 编辑六、高沙镇概况高沙古镇位于湖南省洞口县南部,东通衡阳,西接云贵,南连两广,北达邵长;距县城洞口镇16公里,距邵阳市90公里,距省会长沙320公里,北距怀邵衡铁路洞口站16分钟车程,南距在建的武冈机场18分钟车程,沪昆高速与洞新高速成“丁”字形穿境而过,设在镇郊的互通距城区仅8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利。全镇辖63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3.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4.5万,是湖南省人口最多的建制镇之一。全镇总面积16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此处属丘陵地带,境内山峦起伏,田畴相连,林涛涌翠,风光旖丽,雨量充沛,气候宜人。资水上游蓼水河流经城区,与20余条溪流形成纵横交错的灌溉水系,使高沙无旱涝之虞,因称鱼米之乡,膏腴之地。高沙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秦汉时建街,唐宋时称市,至明清臻于全盛。清朝乾隆年间,武冈州设分州衙署于此,并设千总驻军,管辖今洞口县全境,成为湘西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的一方重镇。1952年高沙镇自武冈县析出,划归洞口县至今。高沙镇开埠以来,即为湘西南木材、茶叶、稻谷、桐油、药材和皮张等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和转运中心,既有湘黔古道与驿道的商队,又有直通绥宁、黔阳、益阳、汉口的航运船帮,熙来攘往,商贾纷至;镇内十余条街道的店铺栉比鳞次,江西、衡阳、湘乡、邵阳等地的会馆气派宏敞;高沙以其富庶繁华而享有“小南京”的美称。雄厚的财力催生了文化教育、公益事业和宗教的兴盛;古塔、廊桥、祠堂、庙宇、茶亭、别墅遍布境内,古木森林漫山遍野,高沙八景,幽美神奇;两座书院,广育群才;蓼湄中学开清末新学之先声,名扬湖湘;历代达官显宦与文人墨客,留连于此;《州志》、《府志》,留下不朽篇章。人文之盛与风物之美使高沙镇蜚声三湘,播誉九州。沧桑变幻,世易时移。高沙的历史文化遗产诚然遭受过严重的破坏,但至今幸存历史建筑总面积尚有320006.8平方米之多,古塔、古桥、古寺、古祠、古书院、古街道、古民居等宛然如昨,繁华炽盛的商风与浓郁朴茂的文风传承不衰,地方戏曲、民俗表演与奇工巧艺皆有传人,这一切全面展示了高沙古镇的文化传统生生不已,历古弥新。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演绎传奇,这里曾经是震动清廷的曾如炷农民起义的策源地和主战场,这里曾经是清廷重臣曾国藩、江忠源招兵买马筹建湘军的重要据点;红军长征路过于此,留下红色足迹;黄埔军校扎驻于数座宗祠,抗战标语和烈士墓园浩气长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沙镇各项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高沙人民以心血和汗水换来了众多荣誉,先后荣获“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湖南省省级经济开发区”和“湖南省综合实力二十强乡镇”、“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09年成功申报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之后,“中国宗祠文化之都”、“中国楹联文化县教育展示基地”相继在湖南省首家民办博物馆——高沙文史博物馆挂牌……雄风浩浩,春潮荡荡,悠悠古韵,煜煜文光,今日的高沙,将以更加矫健的步伐和秀美的身姿展现出历史文化名镇——“小南京”的辉煌!
七、高沙镇历史沿革高沙古镇历史悠久,据《宝庆府志》与《武冈州志》和《洞口县志》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高沙即有先民居住,至秦已设墟市,考古发现的汉代遗址、汉墓和出土文物证明,当时的社会已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西汉文、景年间(公元前179—174年)武冈始建县,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长沙定王子刘遂为都梁侯,置都梁侯国,高沙属都梁侯国。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都梁更名为武冈县,高沙属武冈县地。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都梁县并入邵阳县,高沙属邵阳县;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从邵阳县析置武攸县。至唐初高沙已有三街六市的城区布局,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建兴县隶属南梁州(后改名邵州),高沙属建兴县。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升武冈县为武冈军,辖武冈、绥宁、临冈三县,高沙仍属武冈县。元置武冈安抚司,后改武冈路总管府,领武冈、绥宁、新宁三县,高沙属武冈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武冈州,高沙属武冈州。清承明制,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州同署(俗称分州衙门)于高沙市,管辖今洞口全境,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移武冈千总驻军于高沙市,高沙遂成为分州之政治、军事中心。民国元年(1912年),武冈州改武冈县,高沙分州撤消,衙署改为蓼湄中学校址。民国年间,高沙设区,辖蓼源、蓼溪、蓼湄、蓼滨、蓼清五乡。1949年10月高沙解放,1951年武冈县设县级“雪峰办事处”于洞口镇,高沙为第八区;1952年4月1日设立洞口县,高沙区属洞口县管辖;1995年撤区并乡,将高沙区管辖的高沙镇、太平乡、茶铺乡、南泥乡、洪茂乡、马鞍乡合并为高沙镇。自西汉设武冈县起迄今,高沙已有2192年的历史。
八、高沙镇历史文化特色一、高沙古镇是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湘西南商业巨埠,当湘黔云贵要道,十六条商业街道货物山积,招帘高悬,百业兴旺,市井繁华,享有“小南京”的美称。江西、衡阳、邵阳、湘乡等地商家纷纷修建气派宏大的会馆;临河六座水运码头停泊四方帆船,樯桅如林;柳山沿河一带布满远销益阳、汉口的木排,高沙土著和外来客商交流融合,守信用,讲义气,精明而不失规矩,生财而取之有道,年深月久,形成善贾重德的商贸传统,当为高沙古镇历史文化特色之首。二、高沙夙为文华之地,古时书塾遍布,有各族兴办的族学和慈善机构兴办的义学,免费为贫寒子弟授业。清道光年间乡绅袁敏毁家兴学,倡办观澜书院,规模宏大,溆浦、黔阳、新宁、绥宁、城步、隆回、新化等地的士子纷纷慕名求学;乡人李德嗣以竹艺为业,尽捐平生所蓄,于咸丰年间倡建青云书院。至清末,乡贤南元(汉人中举之第一名)李钟奇放弃高官厚禄,与留日归来的名士袁朴、曾贞丞、杨京华、吴兆鳌和前武冈县长刘择林等人倡办私立蓼湄中学,开湖南省新学之先声,由于学校设施完善,教师优良,管理有方,学校与长沙岳云、雅礼等校齐名,英才辈出,名闻遐迩。当时高沙一大批留学归来的学者放弃优厚待遇而回到家乡办学,广育群才,蔚为新风。在1949年建国之前,高沙即有新式完全中学一所,小学28所,家塾35所,印刷店6所,书店8所……使当地民智大开,观念日新,重教兴学,文化发达堪为高沙古镇历史文化特色之二。三、由于高沙古镇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财力雄厚,社会各界好善乐捐,热心公益事业,举凡修古塔、办学校、修桥梁、铺石板路、建茶亭、设育婴局、办贫儿院、立桥公局、恤苦赈灾……均由民间人士捐资出力。仅以桥梁为例,高沙跨越蓼水的太平桥、廻澜桥、清溪桥、仁寿桥和支流的水南桥、浮香桥、星桥、仁爱桥、仙记桥、冷水桥均为廊桥,雕梁画栋,美奂美轮,堪称奇观,加上石拱桥26座,茶亭24座……一镇之内,公益事业之发达,世间罕见其匹,热心公益,蔚为风尚此为高沙古镇历史文化特色之三。四、高沙古镇素为多民族杂处,从远古流传的傩文化与地方戏曲甚为丰富,儒、释、道三教尤为发达,宗祠、寺、庙、宫、观遍布城乡,又有寺庙与宗祠合而为一者,也有基督教信徒建堂布道者,更不乏在家诵经习道的居士和慷慨布施的信士。每当神佛节庆,善男信女,成群结队,戴头巾、唱香歌、诵佛号,热门非凡,加以讲圣谕,劝善道者广设讲坛,听众踊跃,影响广泛,宗教兴盛,民族融和,此为高沙古镇文化特色之四。五、高沙做为湘西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曾经发生多起重大事件。清道光年间曾如炷在高沙市聚义起兵,反对奸商勾结豪绅囤粮外运。知县徐光弼出兵镇压,义民奋起反抗,斩徐于廻澜桥下,震动朝廷,湖南巡抚吴其浚率大军镇压,曾如炷等转战绥宁、新化,因寡不敌众,曾如炷等70余人壮烈牺牲。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反清,其孙吴世璠率军驻高沙云峰岭至明月寨和风神寨等地,深掘壕堑,与清和硕亲王所率大军鏖战,至今尚存战壕遗址。清咸丰年间,清重臣江忠源与曾国藩为筹建湘军,先后在高沙曾八支祠树旗招募湘勇。1935年,肖克、王震率红军第六军团途经高沙,设指挥所于湘乡公馆,在黄家码头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并将胜利果实分给当地民众(湘乡公馆今为县级文保单位)。1938年,黄埔军校二分校由武汉迁武冈,在高沙曾八支祠、肖氏宗祠、杨氏宗祠等多所宗祠扎驻,且设军官总队和后方医院于此地,培训了3000多名将士走向抗日战场。200多位不治身亡的将士埋葬在红鹅村竹篙坳。当年的抗战标语、烈士墓园和阵亡将士纪念碑尚存。今为湖南省抗日旧址纪念地。高沙曾是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1927年兴办农会如火如荼,主要领导人王湖,高沙镇蓼东村人,早年与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同学,结为革命同志。1923年入党,与刘卓、曾维汉等成立武冈县农会,王湖任资东区农协委员长,组织6个农会开展武装斗争,1927年被捕,惨遭杀害,年仅27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军事重镇高沙古镇历史文化的第五大特色。六、高沙昔日名胜古迹遍布域内,至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点(含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35处,镇级文物保护点12处,公园1处,博物馆1座,古街道18条,古巷弄20条,老店铺1566间,历史风貌保护完整,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能有效保护,有序传承,堪称高沙古镇历史文化的第六大特色。(申报文本中的表格略)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9:48 编辑
高沙,加油
b]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9:48 编辑
高沙,雄起!!!!!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9:48 编辑
{:4_88:}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