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一员 发表于 2016-11-13 09:08:33

特色小镇:产业是生命力 特色是竞争力

陈亚军

  为什么说小城镇是大梦想?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人们对大城市病的厌烦,小城镇开始承载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特色小城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两个概念,那么,特色小镇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退进过程中应该处于什么定位和位置?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在哪里?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找准定位 理性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3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针对以往三十多年的城镇化路径进行了反思,提出新型道路转型,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四大战略任务;同时提出要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资金保障、城镇住房、生态环境保护等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五项改革举措。
  从目前来看,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政策,包括居住证制度、人地挂钩政策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中小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得到有序推进。
  但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和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主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和农业转移人口两者积极性不高。二是城市建设和城镇体系也存在短板,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城镇体系来说,中小城市偏少,显然是一个短板,据测算,人口20万以下的小城镇,在城市体系中占比仅18%左右,这个与宝塔型的结构体系是完全不一致的。三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今年2月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抓好中小城市的培育和特色镇发展问题、抓好城市功能提升的问题,同时还要抓好体制机制创新保障问题。
  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要找准定位,理性思考小城镇建设问题。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对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辐射带动新农村的建设。
  但目前要先弄清两个概念,为什么叫特色小镇和小城镇?
  其实,目前各地方推建的形式包括两种概念形态,其一是特色小镇,譬如浙江目前在实践的,是非镇非区的概念,是一种运用新理念、新途径、新模式打造的创新、创业平台;另一种是特色小城镇,具备行政区单元,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并且有一定人口经济规模,譬如江苏、广东等地方在做城镇建设。
  为了规范和指导各地对特色小镇的推进和发展,我国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明确了一些重点发展方向,避免一哄而上、走旧路、走弯路。如果这个问题得到合理解决,特色小镇、小城镇的建设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如果处理不好,今后可能产生的水土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将带来诸多治理上的困难。

  创新思路 不能东施效颦

  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和小镇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创新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切记走老路,要着眼于供给侧的改革,着眼于培育供给侧的小城镇经济,从这种思路出发来谋划小城镇和小镇的发展。
  首先,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坚决不能照搬照抄。各地方的条件均不相同,浙江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有基于浙江自己独到的优势,其基础产业的集聚区较明显,所以,各地方应从实际出发,不能东施效颦。
  同时,要产业建镇,不能离开产业搞建设。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特色小城镇,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都需要共同遵循这一原则,否则必然出现空镇鬼镇现象。同时要突出特色,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生命力,特色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因此要按照区位的优势、资源的禀赋来培育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进而促进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集聚人口。
  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和较为艰巨的任务。
  创新平台的建设。培育城镇发展新动能,在特色小镇或是小城镇,优势是创业的进入门槛、成本低,相对而言体制机制的束缚比大城市少,生态环境好,因此我们要利用这样的优势打造双创平台,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完全有可能通过创新集聚高端生产要素,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圈。
  当然,在创新过程中,创新体制机制是根本,也是释放小城镇内生动力最关键条件,包括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资金、公共服务等问题,这四方面重点体制创新要加紧跟上,这样才能够激发出小城镇的发展活力。
  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无论是小城镇还是小镇,承担着相同的使命,以人为核心,统筹空间,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使人民群众有更好的获得感,这是搞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真正的目的。
  为什么欧洲、美国的小镇很多,企业的总部很多都在小镇?关键是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比较完善。如若交通、生活等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较好,物流成本方面大小城镇差距便会较小,这是促进企业向小城镇布局的重要功能。
  同样,这也关系到提升小城镇建设质量的问题,人口向小城镇集聚,解决就地就近城镇化,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非常重要。如果我国教育、医疗资源的配改能够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差距缩小,小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将逐渐提升。因此从政策取向来讲,一方面要通过推动公共资源的配置与行政等级配置来转变;另外一方面,要对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要按同等城市的标准配置公共服务等进行改革。
  当然,建设过程中,主体要多元化,一定要发挥企业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总结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发挥好社会力量的作用,特别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这三大主体同心协力的问题,在这方面华夏幸福提供了很好的样板,以运营商的角度让市场经营城市。但是,目前很多地方都主要以政府主导在管理城市,这种方向对与否值得反思。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中国经营报记者郭少丹根据公开发言整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色小镇:产业是生命力 特色是竞争力